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站长的话.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站长的话. Show all posts

Friday, March 16, 2012

站长的话

(2012-03-10)

早报导读
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学习如何做人的学问。对于这个问题,中土的儒家和西天的佛教,都各有精辟的见解。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在和他的学生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两句话,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句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两句话的意思,大同小异,就是说我们要以其他人作为学习的对象,遇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要学习他的长处,遇到卑鄙恶劣的小人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毛病,若有就要改正,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在佛教里头,值得学习的叫做善知识,不值得学习的叫做恶知识。

  光是学习正面人物,而不重视以反面教材作为警戒,是不完整的德育。

站长的话

(2012-03-12)

早报导读
许多人阐释“价值观决定行为”时,会举一个老掉牙的例子:有个女人问丈夫,若自己和婆婆一同溺水,他会先救谁?据说,如果男人是重孝道的,会选择先救母亲;若是重爱情的,就会先救妻子。但有学者指出,先救妻子者平时也很可能是大孝子。这例子显示人们常拥有矛盾的价值观,最终决定的行为仍会受情境因素影响。

  著名学者施瓦茨(Shalom Schwartz)在1992年制定的“世界价值观地形图”,显示人类有57项价值观,各自受到不同文化、宗教、政制、经济等因素影响,这些价值观分属四个层次,即:超越自我(例如社会公正、环保等)、提升自我(追求权力与成就等)、保守(尊重传统、光宗耀祖、对社会安全和谐的注重等)、应变(探索、创造、挑战困难、及时享乐主义等等)。

  我们的社会本是多元社会,加以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与各个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及互联网化,面对境况的巨变,一般人都得时常审思自己的价值观,但这更显示学校和家长们需要协作,让孩子们有系统地学习、探讨价值观问题,方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好公民。





站长的话

(2012-03-13)

早报导读
最近,中国又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很快的,我就收到了中国朋友发来的手机短信,内容大致如下:某小学倡导学雷锋活动,老师对小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学习雷锋叔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学习得好的学生,每人奖赏10元人民币。”

  这则极尽调侃之能事的手机短信,无疑是讥讽在金钱挂帅、物欲横流的中国当代社会,连学习雷锋这样的崇高活动,都得跟人民币挂钩。雷锋若泉下有知,真的不知要作何感想。

  教育部给品行良好的学生颁发品德奖,动机无疑是良好的,但是奖励方式应该有很多种,譬如颁发奖状、由师长公开表扬等等,奖励以金钱是不是最好的呢?


Wednesday, March 7, 2012

站长的话

(2012-03-02)

早报导读
任梓铭议员在颁奖礼上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校工的名字,还提醒他们记得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义工和工作人员,委实令人感动。

  任议员的这番谈话,就是春风化雨的德育,就是在教导学生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校工、清洁工人等等,都是领薪水干活的,既然他们做的是有偿的工作,自然无须感激,更谈不上感恩。

  不禁想起中国歌手周亮演唱的《感恩歌》的几段歌词:“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感恩每一支花朵,它带给我芬芳;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只要学会感恩,以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事物,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多些温暖,少些冰冷。

站长的话

(2012-03-03)

早报导读
一所只有30年“寿命”,相信大多数新加坡人都未闻其名的乡村小学——农民公学,在走进历史近35年后,竟然还能凑齐270名农民公学校友及眷属参加的27席“农民宴”,既令人感动,也令人惊奇。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新加坡曾经有过这么一所学校,更未曾见过其庐山真面目,但既然是一所乡村学校,规模不大、设备简陋,自是可想而知。那么,又是什么因素使得农民公学的老校友们,在时隔多年后,仍然对其母校念念在兹,永志难忘?

  我想,这些老校友们与其说是怀念当年农民公学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倒不如说是怀念他们的老校长、老教师和老同学们。

  农民公学是一所华校。当年华校的校长和教师,薪水并不高,但一般都敬业乐业,对待学生如同对待子女一样。而同学之间,鲜有互相倾轧,常见互助互爱。相信正是这一股像醇酒一样,越久越香的师生之情、同窗之谊,让他们怀念至今。


Sunday, January 15, 2012

站长的话

(2012-01-10)

早报导读

[中东冲突] 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快艇骚扰美舰
[全球反恐] 接恐袭警告 泰国加强保安
[台湾大选] 雾锁两机场 4000人无法返乡投票
[特写天下] 慈济首次获准到朝鲜农村直接发粮
  现代的学校,本来就有教育规范化、标准化的传统,当社会更富裕、教育资源更充足时,人们又转过来,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的学科选择,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有更多的个性与技能的发展空间。这种教育的多元化,让中学生在选择进入理工学院或选择初级学院时,都得面对诸多困难的取舍抉择,但却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宽容和民主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强制学生理发,是否适宜,似乎也有讨论的空间。

  许多教师和家长倾向于认为,中小学校应更注重规范、标准和纪律,理工学院和大学则该偏重于课程的多元和丰富化。中小学不但课程有一定的范围,也都有校服,这是否已可证明,学校有权规定学生的仪表标准,甚至可说是学校五育中的“群育”的一部分。

  但不少学生和一部分家长却对于学校过分强制发型和服装标准化有抵触情绪。家长要求学校放松发型限制,未必全是出自对子女的溺爱。有些人提出的理由是,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难免有叛逆期的逆反心理,强硬执行某些学生认为并非必要的发型规定,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堵塞了沟通和交流,这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更何况发型和服装的标准也随着时代一直在变动着。

Thursday, January 5, 2012

站长的话

(2011-12-3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目标
[名家专评] 黄彬华:金正恩遇到了幸运之神
[中国早点] 救助还需灵活多元
[中国政情]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每年小六会考前,考生家长们就已忙着帮孩子选择中学。这是个包含了预期最佳及最糟成绩、孩子的意愿等种种变数的选择,真是不容易拿捏的决定。因此,学生和家长们通常都会查明确定某些选项是否容许事后更改,若可更改,就增添灵活因素,考试成绩一旦低于预期或超越预期,就可临时撤换学校,那么家长就能在考后为孩子争取到最适合的中学的名额。因此,若在成绩公布后,才发现原来的选择不可撤销,家长失望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教育部是否为了杜绝名校“抢尖子学生”的现象而作出新决策,并临时以电邮方式通知有关中学不得让直接收生计划(DSA)下提前录取的学生申请转校,相信在调查后,教育部应会给予明确答复。

  话说回来,家长因孩子升入名校而感受到的光彩或因孩子被名校拒绝而感到失落,往往仅是短暂情绪。一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名校后说,其实名校的师资与设施未必就强那么多,主要是招收到的学生素质较好,名校学生整体成绩好,可能“同侪压力”才是第一要素。另一些家长事后坦承,孩子进入离家较近的非名校,反而更方便和教师们沟通合作,孩子也省下交通时间,更利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