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阅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阅读.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January 5, 2012

陈士铭:在本地的买书回忆

(2011-12-3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目标
[名家专评] 黄彬华:金正恩遇到了幸运之神
[中国早点] 救助还需灵活多元
[中国政情]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陈士铭
  与书结缘,好像要追溯到住家后面的巴刹。

  没有错,在笔者上小学前,看到书籍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在巴刹内摆放各种儿童漫画书的摊位。在上世纪70年代,巴刹内有书摊除了摆卖报纸杂志之外,也兜售《儿童乐园》和《南洋儿童》等连环漫画书。这些当时已算是封面图画精美的漫画书,就开启了笔者接触书本的历程。

  在那个年代,因为年纪小,笔者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住家周围和附近就读的学校。除了巴刹摊位外,也留意到附近的商店也摆卖漫画书,但它们出售的漫画书,多是较昂贵的美国漫画书,诸如超人、蝙蝠侠和美国队长等等。由于店主可能担心有人入店偷书,这些漫画书都由店主用夹子悬挂在离地有成人高度的麻绳上,笔者当时都只能“望”书兴叹,总是很盼望自己能快高长大,而无须靠大人的力量就能摘下这些漫画书翻看一下。

  这些孩童时代看书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和周遭环境的变迁,而逐渐有了转变。出于学业中累积到更多知识,笔者已经不满足于阅读漫画书,而巴刹内书摊摆放的儿童漫画书逐年越来越少,以及附近商店的易主,也迫使笔者必须踏出住家附近的范围,寻找新的“精神粮食”,于是在上了中学后,开始与同学一同逛当时书店林立的维多利亚街和后来的百胜楼。

  这样的逛书经验可说是几乎贯穿了笔者接下来的整个学子时代,期间买下的书籍应该是有生以来最多的。除了书店,上世纪90年代开办的书展也是笔者不会错过的盛事,可以说,在那些年的每场中文书展和英文书展,都会有笔者的足迹。

  迈入了21世纪,笔者逛书店的习惯又略有了变化。笔者到百胜楼和转变中的维多利亚街逛书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Borders书店进驻本地后,可说是为读者带来了崭新的找书和买书体验。无论是书籍的摆放方式,还是店内气氛和布局,Borders书店给笔者的感觉是如同进入图书馆,比以往进入走道狭窄、书籍排列略微紊乱、店主服务态度多冷漠的旧式书店舒适畅快得多了,而这种体验,到了宽敞的纪伊国屋书店在义安城开业时达到了最高潮,这类新书店的样貌,先后纷纷引起本地一些连锁书店的仿效。

  可是这样对众多读者来说本来不错的书市场景,也同笔者从孩童时代起,几乎每10余年就得改变找书买书的经历一样,近来正面临了转折点。Borders书店今年结束营业,而座落在怡丰城的叶壹堂也宣布在明年2月结束营业。这些为读者带来了舒适体验和新看书概念的书店“功臣”,在消费习惯倾向网购和租金高涨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被迫向读者挥别。

  如今环视本地的大小商店和各大商场,笔者留意到有摆卖书籍的空间,的确比以前收缩了许多。尽管纪伊国屋书店在义安城和其它商场的的店面还安在,而且依旧门庭若市,笔者觉得今后要在舒适的公共空间中看到售书的店面,即使不会进一步大为减少,也恐怕不会增多。

  也许有这么一天,要在本地与书结缘或是续缘,恐怕真的只有到图书馆或上电子装备浏览电子书才行了。

作者是本报财经新闻特约记者
徐伏钢:寻找心灵的家园

(2011-12-3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目标
[名家专评] 黄彬华:金正恩遇到了幸运之神
[中国早点] 救助还需灵活多元
[中国政情]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徐伏钢
  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知道我喜欢读书,就盛情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读书会,并让我在会上即兴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对于一个平时嗜书如命的职业读书人来说,在那样一个堂而皇之的读书会上,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我想总该算不上一件十分吃力的活儿吧。可是出乎我自己意料的是,临上阵时我才发现,话到嘴边却感到那样沉重。

  我总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是个充满病态的时代。物欲横流,灵魂缺失,世上只剩下一具具忙碌不止的躯体。我们到处都看到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科技进步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利益在疯狂驱动,人类越来越在不自觉中走入了迷茫。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现代人生活得极其匆忙,他们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闲暇沉思,愈来愈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了。作家周国平也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中,人生的意义何在,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确实值得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认真思考。

  所以我劝读书会的老板们,不妨暂时先把手中《死之前必须阅读的100部致富宝典》之类的畅销书放一放,把蓝海战术、长尾理论、短波效应、货币战争、火星大战之类的热门书放一放,让我们沉下心来读点备受冷落的文学吧。

  我说的是读文学,不是鼓动大家从事文学。从事文学是一件十分艰辛的苦差事,而且现今从事文学的人,多半都快穷到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的境地了。我们不用去分析和解构文学作品本身,不用去探讨文学创作的手段和原则,不用考证作者家谱或版本训诂,那是学者和作家的营生。然而,文学即人学,文学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脱不了干系。文学可以抚慰我们那颗受伤的心,文学可以涤荡我们浮躁的心灵,文学可以给我们以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我们在文学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正如周国平所讲的那样,毕竟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可是,今天的文学都上哪里去了呢?我去本地草根书局想买一部雨果的《悲惨世界》,惨淡经营的书店主人英培安先生(他也是一名知名作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对我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的人,还有谁要读《悲惨世界》呵!”

  这样的情形真够悲惨。当今社会,除了涂脂抹粉的“花边文学”大行其道外,作为人学的文学要么退守到大学文学系,束之高阁藏于象牙塔内,要么被商业大潮踏在脚下,个个面无血色,自身生存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所以我说,现在的文坛是悲惨的,原因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是悲惨的。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读《悲惨世界》,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处于一个悲惨的世界。在这悲惨的世界中,我们不自觉地迷失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