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2


华文教学的挑战
(2012-05-25)
早报导读
陈欣敏
  近期人们对华文教学的讨论令笔者感慨良多。理想的华文课究竟是怎么样的似乎没人说得准。课本教学曾被人批评呆板、不实际;联系生活的读报、任务协作等新式教学则被人质疑是否足以应考、背离华文教学的本意。只能说,华文教学是一大挑战啊!
  还记得几年前到教育部面试时,由于笔者的“A”水准数学成绩较华文理想,面试官便提议笔者教数学,但笔者却坚定地选择了华文。当时,笔者已经意识到华文在我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所以希望略尽绵力,借着教学改善华文在莘莘学子心中的地位。所谓的改善不是让他们重视华文而已。事实上,社会、媒体、家长对华文甚是强调,学生心中也知道华文重要但是这不表示华文在他们心中有分量和地位。华文教学最大的挑战不是让学生知道华文很重要,对未来有用而是让他们爱上这个语言。因为与实际利益挂钩的推动力不仅有限而且容易随着利益的转变而消失。反之,爱上了华文,学生就愿意多接触。语言的掌握离不开听、说、读、写所以接触久了,应对考试时自然驾轻就熟,又何来压力、厌恶之情?
  以前在中学时期,笔者和朋友最喜欢上的课便是华文。当时的华文课着重在课文教学,老师没有用微软简报,仅靠板书和一张嘴为我们讲解课文、词语并不时穿插笑话、古今中外的小故事和许许多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那时的我们,虽说课本在手,但双眼可都是盯着老师,专注地听讲。有时,老师举行小组比赛、迷你辩论等活动,便足以让全班陷入“疯狂”的状态,华文课上满是笑声。
  而今,学子的胃口难满足啊!因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科技软件、产品和老师们绞尽脑汁设计的活动不断出现在华文课堂,为的无非博君一笑。每当听闻老师们设计有趣又有意义的华文课,笔者都非常感动。他们大可以照自己以前的上课方式去教华文,减少自己的备课量,但他们却愿意费尽心思,力求华文课上得精彩又有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代和上一代的学子心态和学习方式起了变化,所以华文教学也应该进化。
  当然,要让学生爱上华文不易,而这应该也是所有华文教师最大的挑战。但挑战不表示它无法克服,在此与诸位老师共勉,打造一个名副其实“乐学”环境,让学生像我们一样和华文谈一辈子的恋爱……

站长的话
(2012-05-25)
早报导读
  最近,有好几位读者投书《交流站》,谈到与华文教学有关的问题,其中还有现身说法的教师。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本功,学习华文当然也不例外。就说写字好了。记得小时候,我刚学华文习字时,还是用毛笔写的人口刀尺,后来改用铅笔,再来就是钢笔。每个生字,都得写满大方格习字簿的一页。现在的孩子,只须写一两行,就喊手酸,我小儿子就这样。想让他写多几个字,他就不干了,还说学校没有这样的要求。
  虽然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不少,譬如视听教材,识字光盘等,但我始终觉得,要真正地把华文学好,不多写字,不多背书,不多作文,是不行的。

严孟达:新加坡人排外了吗?
(2012-05-26)
早报导读
● 严孟达
漫步
新加坡人一向行事温和,理解反对新移民政策者的立场,但却不能苟同他们那种强烈表达方式者是大有人在,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让人听到。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应该出来大声反对排外情绪的临界点?
  几天前,一则报道说,澳大利亚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的一项针对2000人做的调查发现,一半的人要澳洲停止接纳移民的政策;仅32%的人认为澳洲应该欢迎更多移民;认为澳洲还有接纳移民的空间的人不到三分之一。
  这家澳洲报章曾在2005、2001和1995年做过类似调查,最新的调查显示澳洲人对移民的容忍已有明显下降。一位研究移民政策的学者分析其中的因素是: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人们担心工作不保,以及公共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加大。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
  澳洲原本就是一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而且地大人口稀,跟加拿大一样,一向在接收难民方面责无旁贷,其移民政策也相对的宽松,而且吸收外国留学生已成为澳洲的一项重要的外汇来源。但是,澳洲人对移民的态度时好时坏,远的不说,坏的时候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2008年至2009年的一年时间内,单是墨尔本便发生了70多起攻击印度留学生事件,导致1000多个印度留学生上街示威抗议种族主义的暴力,印度和澳洲关系也因此蒙上阴影,当时的陆克文总理还亲自致电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向他保证印度留学生的安全。澳洲政府当时也成立一个高层的工作组,调查频频发生的排外暴力事件。另一方面,澳洲民间则兴起一股反种族主义的运动,2010年2月间,澳洲许多城市有上千名包括政治人物、警察和市民涌入多家印度餐馆,通过吃印度咖哩的友好举动,反对针对印度人的种族主义暴力。
  最近,新加坡原本开放自由的空气中似乎让人嗅到浓烈的排外气味。孙旭骂狗事件好容易告一段落,却又发生了来自四川省的富豪马驰飞飙法拉利造成3死2伤的惨祸,也许是“合该有事”,让原本就已经对政府的吸纳移民政策有强烈情绪的部分国人,尤其是在网上的愤怒社群没有时间闲着,一起车祸又引发出另一股谴责新移民的声浪,令中国大陆的媒体也为之震惊,得出新加坡人反中国移民的印象。
  一位德士司机事发时的现场录像被放上网,显示四川富豪的确是闯红灯酿成大祸,原本就已经很仇富,早已看不惯富豪,尤其是富二代和高干子弟的炫富行径的中国网民也对肇祸者进行凶猛的鞭挞,跟新加坡网民因这起事件再次响起的排外声音竟意外地合奏成一曲震人心弦的讨伐进行曲。
  此事引发的憎恨中国人的情绪高涨,使中国使馆也发出一则慰问受害者,并警惕其国人的文告。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开始认为新加坡人现在排外了,相信如果现在有个民意调查,大半也可以得出新加坡人比以前更不容忍外来移民的结论。
  正当中国媒体在为新加坡人因一起致命车祸掀起排中国人的情绪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中国国内也因一两起涉及外国人的事故而引发“民族情绪”,排外声音让远在西方的媒体也听到了。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年轻大提琴手在火车上对中国女性搭客的嚣张无礼行径,导致他被挂靠的单位北京交响乐团开除。这个事件似乎为新加坡的排外情绪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注解,两相对照,四川富豪法拉利人命车祸事件的“人神共愤度”肯定是高得多。
          对新移民强烈不满的人已通过许多方式(包括选票),借种种机会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声量之大,已给世人制造了一个印象,以为新加坡已是一个排外的国家。新加坡人一向行事温和,理解反对新移民政策者的立场,但却不能苟同他们那种强烈表达方式者是大有人在,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让人听到。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应该出来大声反对排外情绪的临界点?虽然新加坡还不至于发生针对外人的暴力事件,但是网上的零星语言暴力几乎是无日不有,已经到了足以叫人警惕的时候,情况再恶化下去,难免要冲击政府所要建立的包容性社会的目标。


推广提升儿童阅读启蒙计划
(2012-05-26)
早报导读
社论 2012年5月26日
  2004年,国家图书馆、人民协会与五个族群自助团体联合推展了“儿童启蒙阅读计划”(kidsREAD),鼓励孩子,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对象是四岁到八岁的儿童。今年初,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雅国博士曾在国会宣布,计划七年多来取得成功,因此,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这项计划,把参与时间从目前的一年延长至五年,并争取把参与人数提高一倍,让约2万2400名儿童从新的五年计划中获益。
  从教育部长王瑞杰昨天主持“新加坡书展2012”开幕礼的讲话中,我们也知悉,这个计划在过去几年来已悄悄地扩展到小学里了,这的确是个令人欣喜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现在这类阅读俱乐部已遍及图书馆,好些民众俱乐部、幼稚园和小学,而许多中学生也加入这个计划志工的行列中。目前,有43所小学成立 了俱乐部,参与讲故事志工计划的中学则多达130所。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家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简单的活动,如给孩子讲故事、交谈、唱歌或一起玩游戏,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与健康成长。不过,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有利学习条件,尤其是一些低收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难有时间陪孩子阅读,这也正是“儿童启蒙阅读计划”所要弥补的缺憾。
  事实说明,这个计划所取得的实效令人鼓舞,是很值得加以推广的。王部长说,那些参加过一年计划的孩子,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在运用英语时也更加有信心。我们相信,同样的做法也可以用于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兴趣。天真无邪的孩子对语文是没有偏见的,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至大,因此,若能从牙牙学语的阶段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善加诱导,在语文学习上平衡发展,将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从这点来看,“儿童启蒙阅读计划”不仅有很大的扩展潜能,在学习内容上应该也有提升的空间。
  “儿童启蒙阅读计划”从原来的一年延长到五年,也就是说参与计划的孩童,可以从启蒙阶段开始一直到小学二年级,连续五年受惠。计划时间延长,也意味着小学也能加入计划。一些小学显然知晓计划的好处并抢得先机,在学校里设立了俱乐部。教育部也计划在一年内把计划推广到多一倍的小学。
  小学里的“儿童启蒙阅读计划”惠及的其实不仅是参与计划的小学生,中小学之间的搭配和合作,让中学生充当计划的志工,给小学的学弟学妹们讲故事,传授学习与阅读心得,相互培养阅读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产生教学相长的作用,让他们从中学到一些沟通的技巧,培养关怀弱小的精神,同时促进各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有能力和兴趣的家长,也都可以参与计划,担任志工,让学生受益,也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王部长所引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个有关父母与孩子阅读的调查报告显示,年届15岁的学生,如果父母在他们进入小学时有读书给他们听的习惯,那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比其他同学强一级。父母参与阅读活动,也可以使孩子对语文产生好感,诱发学习动机。而父母喜欢阅读,对子女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年轻的家长而言,这是很大的启发。与孩子一起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更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积极推广“华文,动起来!”
(2012-05-30)
早报导读
萧国荣
近日来,《联合早报》刊登了许多关于华文难学、难教的文章。当然,在新加坡重英轻华的环境下,华文日渐式微,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也显然面对着重大的挑战。
  如今我们进入了科技爆炸的时代,周边的大小事务瞬息万变,语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笔者在此有个提议,就是积极推广“华文,动起来!”,作为一个全国性校园与社区的常年活动。学习华文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并终身受益,而不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华文,动起来!”这个概念较早提出的是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陈之权博士和该中心的兼职讲师黄龙翔博士所撰写的《华文,动起来!——流动设备为华文学习开拓新方向》一文中。两位资深的学者以“流动学习”的华文学习模式表示,如果流动学习能融合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校内与校外学习、独立与集体学习,就能从而达致“无缝学习”(时时学、处处学)的理想境界。两位学者也强调让华文学习“动”起来,从课室内“动”到课外,从老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是本地教育界目前正在探讨的研究方向。随着流动科技与设备普及化,有些学校已开始使用如手机、掌上电脑等辅助华文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文与练习。
  其实,教师本身能够理解学生学习华文的难处。为此,华文教师得使出浑身解数,除了提高学生的华文程度,还得培养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但是,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反而受到家长的批评。比如,以“电影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之后进行讨论,然后再做相关的课后练习。教师的出发点往往是以学生学习的利益为主,但有家长认为这是在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多一些练习,要不然还要花钱请补习老师帮忙恶补华文。
  笔者认为,在质疑任何教学法之前,先想想:为何华文教学法比其他科目来得多,而且极为新颖独特?显然易见的是,随着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的改变,教学法当然也要与时并进。其实,许多华文教师经常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在提高学生对华文的兴趣。在家里,家长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华文。
  当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双语教育,希望培养的是双语人才。因此,两种语文相比之下,应该说华文和英文都同样重要,而不能够只是偏向于英文。再说,如今国际的形势已经改变,中国崛起的速度惊人,许多洋人纷纷开始学华文,那本地的华人更是要抓紧学习华文的良机。
  我们要知道华文是实用语文,应该赋予“动感”,而不是死气沉沉地学习。希望莘莘学子、家长、社会人士,尤其是教育界的同僚能够多用华文,尤其是在沟通方面,让华文华语生生不息。

Facebook
(2012-05-25)
早报导读
 
(美联社)
成功者语录
在Facebook里,有一点我十分关注,就是友好的企业文化,大家都泡在一起,我不让员工花20%的时间去进行各自的项目,我让他们都呆在一块儿。我是说 ,我不是让他们非得成为朋友,而是你懂的,我不能强迫大家在工作之余也都在一起,但可以让他们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觉得更舒服,交流得更自由,这不是一个很正式的规则,我觉得就该是这样,想都不用想,这样一来,我们就营造了一种文化,使人们可以随意交流 ,而且让他们能够比在官僚的机构中,或者比在个人观点不被重视的地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因为交流更顺畅了,思想互相碰撞,最终就会有人开始着手做些什么,这样就行了。
——选自斯坦福大学公开课面簿(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图)“自由时间孕育自由思想”的创业演讲




文字人
(2012-05-25)
早报导读
● 姚忠在
红尘好
  我每天都开电脑写专栏,写老明星老导演,写古代现代的人与事,有人说我是作家,我认为自己没资格,我是一个文字人,卖文换取三餐温饱,让晚年活得比较充实。
  有人问我灵感从哪里来?灵感来自生存的空间,涨潮的时候泉涌,退潮的时候干塘,由不得我控制,我当然也看书,大作家的创作,有启发灵感的功能。
  我购买和阅读很多书,多数是中文书,偶然也看英文书。理智一直提醒我,家里几个书橱爆满了,绝对不能再添购;感情却处于混乱状态,催促我去书局买新书。
  一股无法拒绝的诱惑,引诱我走向书局,完了完了,我又老花又近视又远视的朦胧视线,看到陈文茜的《文茜百年驿站》,韩寒的《我的二零一一》,毕飞宇的《平原》,张靚蓓的《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田村志津枝的《李香兰的爱人》,最具诱惑力的,是这一期的《号外》,封面坐着个留胡须的大胖子,标题“现在艺术”,副标题“探访艺术公民艾未未”,我马上投降,裤袋破了个无底洞。
  回家首先翻阅的,当然是访问艾未未的《号外》,人人都知道,《号外》的创刊总编辑陈冠中,移居北京超过十年,在这个古代皇城吸收日月精华,创作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书本。陈冠中联络艺术家艾未未,真是轻而易举,这期的访问涵盖艺术、人权、艾未未的木制雕塑、中国未来的艺术世界,精彩绝伦。
  全世界都知道,艾未未除了在工作室,创造一件件的艺术品,还上网说了一些话,使某些人很不高兴,把他关押四十多天,释放后北京税务局说他逃税,要他缴付高额漏缴的税及罚款。
  今年4月,《号外》的编辑群和摄影师,到他位于北京五环外草场地,取名FAKE的工作室访问他,说大门外不见便衣或公安,工作室内气氛正常,艾未未和年轻的志工,若无其事的勤劳工作。
  艾未未说:“大门外严密布置了15台摄影机,全方位监视室内室外的情况。”天啊,虚虚实实,表里不一,艾未未刻意在每台摄影机下,都装上一个红灯笼,以提醒自己和其他人。
    他还说了很多,但我不多写了,还是去看看韩寒这小子,新书中有什么新创意。他是个大帅哥,又是赛车手,站出来比明星还有型,香港朋友说他讲话很“寸”,开罪不少人,我行我素,新人类崇拜他,书本畅销,没办法。
  朋友问我几时停笔?停不下来的,文字人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