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6, 2012

http://travel.zaobao.com.sg/pages5/spore100314.shtml

老树成新加坡游览景点

(2010-03-14)

早报导读

福康宁公园推出新的树木导览线,可在绿色义工导览员介绍下,认识园内50多种本地树木。 (萧紫薇摄)

  福康宁公园内的参天古树可为想要沉醉于大自然的人们提供舒适的憩息之地,而这些老树背后也有一些动人的故事,例如在园内的一棵樟宜树,因几年前的一起砍树事件而备受保护。

  人们一直以为樟宜树已绝种,但2002年时,有人发现一棵150年的樟宜古树,古树却不幸在25天后被人砍伐,而福康宁公园内这棵樟宜树是在新加坡自然学会抢救该树的幼苗后种下的,因此十分宝贵,时刻提醒人们保护自然的重要。

  绿色义工组织(The Green Volunteers)的一名义工洪雪玉,昨天在福康宁公园配合“2010国际生态多样性年”推出的树木导览活动上,重述了这个故事。昨天推出的新导览线,有20多人参加。他们在绿色义工导览员介绍下,认识福康宁公园的50多种本地树木。

  之前从事园艺业的退休人士翁金辉(62岁)热爱花草树木,因此一知道福康宁公园有新的树木导览线就决定参加,希望通过导览员的讲解学会欣赏园内不同的生物。

  导览活动将定期于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下午4时至6时举行。参加公众可在福康宁公园游客中心对面的庭院集合,公众可致电63321200或电邮至lee_weiling@nparks.gov.sg 报名参加导览活动。

《联合早报》
(编辑:黄秀茱)

http://quyi.net/cgi-bin/czread.pl?file=11&User=&Pass=&board=wenyi&group=2&read=messages/2002/11/102638.html

主题:樟宜老树「该死」吗?
作者:参考资料 1:34pm 24/11/2002
回应: 树--兀然倒下 作者: 鹿回头 1:32pm 24/11/2002

  樟宜贺敦路居民对房地产管理公司的砍树行动,反应不一。大部分居民对百年老树被砍深感惋惜,但也有人认为,为安全起见,有必要砍树。

  屹立于贺敦路(Halton Road)超过150载的老树被人发现的消息几个月前见报以来,每个周末都吸引数十名爱树者前往观树。


为砍树行为“感到羞耻”


  住在老树旁的拉沃斯(76岁,退休人士)说,砍树行动显示砍伐者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他为这些人的行为“感到羞耻”。

  针对房地产管理公司戴德梁行(DTZ)指老树已遭虫害,并曾被雷电击中,公司为顾及居民安全不得已而砍树的说法,他表示很不以为然。

  他说:“我搬到这里居住已两年半,大树一直都很健壮、笔直,应该不至于会突然倒下。”

  他相信,房地产管理公司是在居民投诉大树的危险后,才派人把它砍下。

  拉沃斯原籍英国,1945年便到新加坡定居,目前已是公民。他曾在军队中服务,退休前是生物化学师。

  他说:“老树被发现的消息见报后,每逢周末都会有大约40人到这里来看树。他们多数是整家人来,有老有少,可见新加坡人还是很爱护大自然的。”

  老树突然被砍,也令住在附近的大卫库雷(9岁,小三学生)感到既伤感、又气愤。

  他说,星期三上午9时许,他看到有人带着电锯爬上树。

  “我原本以为他们只是为大树修剪枝叶,谁知道过了一个多小时,当我再回去看时,大树只剩下树墩。当我看到这一幕,感到很气愤,也很伤心。”

  大卫一岁时,就随家人搬到贺敦路居住至今。他说,当国家公园局工作人员告诉那一带居民,老树超过150岁,而且是本地唯一一棵时,每当他骑脚踏车上学经过,总会停下来观树。

  他的母亲黄美英(49岁,家庭主妇)说,他们一家人8年来之所以租赁那里的洋房居住,而不购买组屋,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接近大自然。

  她说:“这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环境和组屋区很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好处。老树前些时候还开花结果,他(大卫)还捡了一些种子准备栽种。现在老树被砍了,当然很可惜。” 

  不过,另一个邻居却不反对把大树砍下。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妇女说,距离被砍老树约20公尺的另一棵树,前阵子也被雷电击中,不久后就突然倒下。

  她对记者指向那个树墩说:“大树倒下后,把我家院子里的花草压死,差一点还压到屋子。如果当时有人在,后果会更严重。”


戴德梁行:老树对公众安全有威胁


  戴德梁行说,公司最近为老树进行检查时,发现它已遭受虫害,也已被雷击。此外,老树也开始倾向一些租户的房屋。

  公司表示,最近常下雨和打雷,老树对公众的安全构成危险,公司非常关注这一点。

  被询及为何在没有获得公园局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砍树,公司执行董事(房地产与设施管理)王和通表示,对公司而言,公众的安全最为重要,因此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公园局说,老树的所在地属于樟宜森林保护区,要砍伐这区的树,必须获得该局书面批准。

  当局将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才采取行动。

  在公园和树木法令下,在未获得当局批准前,就损坏森林保护区内树围宽1公尺或以上的树木,违例者可被罚款最高1万元。

http://www.epochtimes.com/gb/3/3/25/n291507.htm

星一公司不慎砍一棵百年老树被罚四万多美元

【大纪元3月25日讯】(中央社记者吴显申新加坡二十五日专电)一棵百年老树的价值多少?新加坡一位法官判决一家不慎砍下这棵老树的房地产管理公司,向国家缴交罚款七万六千多新元(四万三千多美元)。

被砍的这棵老樟宜树(学名坡垒,Hopeasangal),被列为绝种树木,属于龙脑香科,树干周长三点五公尺,高二十公尺,树龄超过一百五十年。它是在去年十一月间被发现遭人砍掉,仅剩光秃秃的树桩。

  砍掉这棵百年樟宜树的戴德梁行(DTZ),昨天被法庭下令缴交七万六千多新元作为赔偿。

该公司还因未获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书面批准下,擅自砍掉老树,违反公园与树木法令,被罚款八千新元。

  法官在宣判时指出,老树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霜仍然屹立,却因为人的无知行为而遭砍除,且这棵新加坡最后一棵樟宜老树,竟在被划定为大自然古树保护区内,遭房地产管理公司砍掉,确实让人感到愤慨。

  戴德梁行声称,这棵老树情况不佳同时为了保护公众安全而砍除。

法官不接受这种说法。他指出,老樟树身高大,即使是普通人也明显地看出老树具有某种特别意义,因此在作出任何行动之前,应该谨慎地向国家公园局求证。(http://www.dajiyuan.com)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沈越: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看日本

(2012-02-07)

早报导读
● 沈越

东瀛任笔

全球最迅速的老龄人口增幅还未发生,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再过10至20年才会浮上台面。这给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一个学习应变的时间窗口。而日本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向世人展示,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改变后,可以如何应付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上的改变。

最近,有关日本的新闻和评论很引人注目,从日本30多年来首次出现贸易赤字、经济可能变得无关紧要、到日本可能成为下一个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很多人现在对日本的印象就是:出生率太低;老年人太多;经济停滞20年。所有的评论和印象都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些问题真的只是负面与消极的吗?  

  半杯水的瓶子是半空还是半满,主要是观点不同所造成。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后,依然能在土地不大、自然资源短缺以及人口密度高的情况下,保持社会高度稳定、劳动人口收入稳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家庭储蓄总额约15万亿美元。即使是目前经济快速成长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上升程度,也不见得比日本的生活素质提高来得全面。 

日本人口老化对策将起引导作用

  日本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目前分别为86岁和80岁,是世界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卫生福利部今年一月发表天的报告还预测,日本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还会持续提高,在2060年达到91岁和84岁。以人类发展指数的标准来衡量,日本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后发展型国家(post-developed country)。

  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学者把精力放在人口爆炸论上,研究人类高生育率持续、人口密度增加与死亡率降低将对各国经济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时间证明了当时的消极预测过于危言耸听。从1960年到2011年,全球人口增长一倍多,从30亿上升至70亿,而人均收入却反而增涨超过两倍。

  如今,世界正在迈入另一个陌生地带: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所导致的人口全面老龄化。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从1950年的2亿增至今天的7.6亿,预计将在2050年达到20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例都会毫无例外地增加。正因为这个现象前所未有,我们根本无法翻开历史课本寻找对策,只能以摸石过河的方式面对。另一轮消极预测被点燃,也并不奇怪。

  日本首当其冲,进入这片陌生地带,引来全世界包括日本人本身对她未来的片面判断。但这也恰恰是她领先其他国家的地方之一。现在所谓的日本问题,并不是她独有的课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常态。

 在日常生活或体育竞技中,我们清楚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保持颠峰状态,一直跑下去不休息。做得更多的其实是放松姿态,走走停停坐坐。为什么人们忘记这最简单的道理,不切实际地期望经济能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在经过20至30年的高速经济成长后,或迟或早都将进入日本目前的状态,即出生率太低、老年人太多以及经济放缓。

  全球最迅速的老龄人口增幅还未发生,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再过10至20年才会浮上台面。这给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一个学习应变的时间窗口。而日本在这个时间窗口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向世人展示,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改变后,可以如何应付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上的改变。

日本如何解决低成长也值得观察

  在数十年内能取得经济腾飞的国家,比比皆是。但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不可能只局限于数十年的短暂成功。从这个角度出发,日本过去20年来的经济低成长经验,说不定比她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经验来得更宝贵。而日本将来所做的每一个决策也将为其他国家带来既有形又明确的借鉴。这也是笔者认为日本经济不可能变得无关紧要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可能会问,难道日本的庞大公共债务不是问题吗?不,这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日本与美国和欧洲债务国有本质上的不同。美国和欧洲债务国人民的私人储蓄捉襟见肘,很难支撑庞大债务。而日本却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样的日本很难成为下一个债务危机国。如果下一次债务危机不发生在只能靠印钱度日的国家,那债务危机又怎么可能发生在日本?

  其实,日本政府早已知道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现在,日本朝野正在为调高销售税而争论不休。大部分日本人民还不愿意接受销售税调高的改变。但是,相信日本人民迟早会看到,这是解决日本债务立竿见影的方法。

  有些人还是会问,日本的出生率低和人口老化会造成她在未来面临更严峻的经济问题。经济101就教导我们,经济成长需靠劳动人口支持。一个拥有庞大老年人口的国家,劳动人口比例与劳动参与度相对较低,将直接导致经济成长放缓。然而,人类的个人行为及机构机制,会因不同的环境和需求而灵活改变。譬如,随著人们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逐渐地增加,平均结婚年龄也渐渐提高;随著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女性一生中的平均生产次数也相应减少。

  同样的道理,人们的退休年龄会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及老年人更健康而调高,让他们储蓄足够的养老金,在退休后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这样一来,劳动人口比例将重新获得平衡。另一方面,一个经济体面对劳动力短缺的自然反应,是增加设备的投资,使劳动力更具生产力。

  日本目前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也许很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她的成功,将是一座灯塔,照亮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航线。

作者为本报采访组记者

站长的话

(2012-02-07)

早报导读
考试的目的最初是为了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分数只是学习成果的参考。慢慢地,考试成了筛选优劣的手段,分数成了学习者聪明与否的代表,教育的精神,也因而被分数主义彻底颠覆了。

  当然,从行政的角度而言,这是分配教育资源及判断教育成果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对学习者而言,这却是压力的来源,也是扼杀学习热情的元凶。在越来越激烈的教育环境里,为兴趣而学习,或许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永远得面对资源有限的限制,分数主义因此不会退出教育体制。要如何确保它不会过度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挑战。




弘扬文化中的开明价值

(2012-02-07)

早报导读
吴毅峰

  在笔者眼中,新加坡是一个有文化素养、文明而优雅的社会。这是当年笔者移民的原因之一。

  如今,新加坡政府决心让这个美丽的东南亚小国在文化方面更上一层楼,让人感到十分的欣慰和鼓舞。华人农历春节之前,笔者和一位留美的朋友有过一段讨论,在文化进步性方面产生不同见解。

  这位中国朋友热爱中华文化,觉得“美国根本就没有文化”。我不以为然地觉得,美国当然有自己的文化,而且和全世界的所有文化一样是平起平坐的,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模式,一种理念。艺术、文学、教育、政治、音乐、科学、等其实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如果从根子上来看,有开明的文化,也有封建的文化。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文化产生了独立的风格,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最终结出不同的果实。

  今年的元宵节期间,中国大陆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到处是民间的艺术表演。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突出一个“闹”字,也就是“热闹”,比如“闹元宵”、“闹新春”,甚至“闹洞房”和“闹革命”。今年是龙年,所以很多的地方以“祥龙欢腾闹元宵,海峡两岸一家亲”为主题进行庆祝。在闽南和台湾,这种热闹的文化形式被称为“闹烈”(闽南语),踩高跷、歌仔戏、南北舞狮、拍胸舞等文化活动异常热烈,不一而足。在很多官方举办的庆祝场地中,政府官员端坐在做工精细的主席台上,而民众却只能踮着脚尖探头探脑,有的民众便干脆爬到树上,跨越警戒线,以便可以更加清楚地欣赏这种“闹烈”的“官民同庆”盛况。

  中华文化强调“团圆”,所以元宵节要吃“甜汤圆”(也就是“元宵”)。制作“元宵”本身就是一门技艺。在新加坡,人们也可以吃到“元宵”,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当下中国大陆强调“两岸一家亲”,所以只要是来自台湾的艺术活动都被当地的官方报纸大力褒扬。这就是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需要改进的一面。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功利文化模式呢?因为它代表着“官本位”、“拜金主义”和抢到就是赚到的“暴力至上”文化。很多的民间艺术虽然和文化模式息息相关,却因为它的独特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剪纸和书法。不过,有一些文化就必须反省,比如占用别人资源的“蝗虫”文化、亲朋之间过于不分你我的“侵”情文化、每时每刻都想钻法律的空子;想与法律赌赌运气的“争抢”文化都要不得。

  文化之中的优秀部分,即开明的部分,就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瑰宝,值得大家珍惜和弘扬。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体,一定有机会建立一种跨越多元文化和传统的“新加坡文化”。这将是新加坡公民的福气。美国并不完美,但美国的“人权文化”是值得全球共同追求的精神文化,因为它不但囊括了自由和民主的范畴,而且在法制、民生、公平、正义、分权、监督、诚信、优雅等方面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美国精神”啊!

  文化有时说不清对或错;不过,通过弘扬文化中的开明价值,多元文化的美将更加温馨宜人。

应鼓励莘莘学子追求兴趣

(2012-02-07)

早报导读
王绍斌

  最近我在面簿上看到几条同学写的留言,令我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留言的梗概大概是这样的:同学甲说他喜欢“学问与探究”(Knowledge and Inquiry)这门科目,但是因为这是个高难度的科目,他无法保障他能在A 水准考试中得到差强人意的成绩。这意味着他可能无法进入他的理想大学课程。

  之后,同学乙也加入对话,她也对这门科目有兴趣,但是因为怕考不好,上不了大学,而不读这门科目。

  学生们有兴趣,但错过追求兴趣的机会,那是多么的可惜!学生们要放弃报读喜欢的科目,那是多么的痛苦!学生们沦为无法追求兴趣的地步,那是多么的悲哀!

  这种情况不限制于“学问与探究”,有一些对“历史”、“华文与文学”有兴趣的学生也有这样的顾虑,因为它们可能比一般的科目还难。

  我们亟需正视这个问题,并扭转这个情况。我们必须在鼓励学生们追求他们的兴趣的同时,确保他们能有进入大学的最好机会。我有以下建议:

  首先,学生们在读这些科目的时候,会遇到挫折。我们应该鼓励他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例如,教师们可以主动帮忙有需要的学生,并鼓励他们。

  其次,教育部可以扩大现有的大学自行收生计划(Discretionary Admission),增加这个计划的学额位。除了让有特别技能或长处的学生申请这个计划,教育部也能鼓励那些在高中报读感兴趣的科目的学生加入这个计划。这能确保他们当中有些能进入大学,即使他们的成绩不尽人意。

  莘莘学子是应该追求他们的兴趣,但这不意味着他们要牺牲他们进入大学的机会。此外,一个好的教育制度能同时让学生们追求兴趣和有进入大学的最好机会。愿我国的教育制度是这样的。

作者是高中生


(2012-02-06)

早报导读
当局拟在组屋楼下建一托老中心,却引起居民抗议的轩然大波。上星期二,兀兰83街第861座的数十名居民,聚集在民众联络所,和议员李玉云及瑞那拉耶拿教会养老会总裁符之权洽谈。居民提出的反对理由包括:一、孩子玩乐空间被剥夺;二、组屋两旁有幼儿园和托儿所,再建托老中心会更杂乱;三、料将有更多车子进出,对孩子不安全;四、停车位将被占用;五、将看到更多老人死去,不吉利;六、可能压低组屋转售价。

  连日来,到处都可听到人们对此事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兀兰861座居民太自私了,应对他们晓以大义:新加坡正急速老龄化,未来15至20年间,老人人口比例的剧升,将大大地冲击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人人有责……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必急于苛责一小撮国人的私心,何妨将此计划迁往他处,别处居民从附近管理良好的托老中心获益后,兀兰861座居民或许就会被实例说服而幡然醒悟。张、林两位读者的来函可说正好概括了绝大多数读者对此建托老所风波的观感。




各界应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012-02-06)

早报导读
张克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增加,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三个老人。近年来,年轻人的生育率也逐年下降,无法达到国家所需的替代率。所以,在接下来十年里,年轻人要照顾老人的问题,将面对极其巨大的挑战。难免令人担忧。

  政府为了解决老人日后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于是成立了管理老年人问题部门理事会。事不宜迟,理事会协同各有关部门和机构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改善老人日后所遇到的健康与生活起居问题。据知,优先要处理的事项之一是寻找适合的地点建造更多养老院、日间康复中心、老人托管中心与社区综合医院。以让老年人更方便寄宿与接受治疗。

  显然,在设施齐全管理良好的老人院或托管中心里,老人们可以得到专人的很好照顾,又可以与朋友聊天比较容易打发时间,这也对身心健康有帮助。无形中减轻家庭成员对老人在家没人照顾的忧虑。可以安心出外工作。

  由于我国地小人多,要找个适当的空间,建这些托管中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日前,卫生部原本打算在兀兰组屋区多建一所老人托管中心,竟令组屋居民强烈不满,写请愿抗议书给议员,反对在他们的楼下建托管中心。所以,看来目前的工程只好搁下了,令人感到痛心。

  从这一事件看来,现在的人私心太重。尽管住在人口密集的组屋区内,也缺乏守望相助、关怀社区、敬老爱幼的心态。有一位居民竟然说:“为什么不建在其他组屋,却偏偏要建在我们家楼下”。据说,这里的居民这么说的理由之一是由于这一座组屋的老龄居民较少,想来,如果在他们的楼下改建托儿与幼儿中心,该座组屋居民应该会举双手赞成吧!但其他组屋的居民是否又要抗议这么做是不公平的呢?

  政府为了解决老人在家没人看顾所带来的问题,用心良苦多建这些中心,以便减轻老人的家属精神上的负担,竟然遭居民拒绝与反对。俗话说顺得哥来,失嫂意。

  因此,李显龙总理经常提醒国人,我国要建立一个能够包容与体谅的社会,唯有如此,社会才会显得温馨与快乐。

老人医院可建在裕廊西

(2012-02-06)

早报导读
林冠雄

  最近读报,知道有些别区的居民反对当局在他们住家旁边建造乐龄中心,还得劳驾国会议员出来解释,我想有关当局是左右为难。

  我认为,为打破僵局,当局可以另外寻找其他更适合的地点。

  裕廊西42街有两块空地,一块是在一间庙宇的旁边,也就是以前轰动一时的那棵“猴子树”的正对面,另一块(从庙宇往西走)是紧邻405座组屋。

  这两块空地已空置了二十多年,这对这这一带的居民来说,肯定是件好事,因为多出来至少六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绿色地带,谁不高兴?

  谁都会老,我建议,有关当局可考虑在我家旁边的这两块空地上建造一间老人医院和一间乐龄中心(包括养老院),这样就可一劳永逸解决了我国的大部分的老人问题。

  如果我的建议被采纳,将是全国人民之福。

  当然裕廊区的居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想将不会反对我的意见。

柯达这条路

(2012-02-05)

早报导读
柯达曾经创造多个第一,终究不敌数码化浪潮的挑战,被过去的成功打败。(路透社)
● 李冠芳

星星月亮太阳

  众人都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成功是失败的原因”,是更需要彻底体悟的一句话。

  家喻户晓的胶片和相机巨擘柯达(Kodak)公司最近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警我们以这句话:当成功成为不能忘却与卸下的光环,成为一种包袱,失败就是下一个必然。

  创办于19世纪末的柯达曾经是市场的主导者,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太空人阿姆斯壮把月球影像带回给世人,用的正是柯达相机。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也是柯达发明的,那是1975年。柯达数码相机也有生意兴隆的时代,但因为害怕胶片业务受影响,裹足不前,而将数码相机的技术与发展束之高阁。数码相机业务被打压,科技世界的演进,也叫胶片业务往死胡同走。

  131年来,柯达是历史的见证,可惜后来历史也见证了它的衰败。

  90年代,柯达试图重找新定位,决定让客户把照片po(贴)到网上与大家分享,可惜的是,这样有先见的概念没有让柯达演变成今天的面簿(Facebook)。柯达胶片也曾觊觎中国大陆市场,但终究不敌急起直追的科技新宠——摄像手机。

  读着柯达的光辉历史与一路颠簸,令人稀嘘。

  胶片的时代是回不去了,尽管有特别念旧的人努力维护与放大胶片的种种优点,但世界的轮轴是如何都不会倒着转,只会往前进的。就像许多人都在举例拥抱纸媒体的理由,我们都很清楚知道,内容终究有一天会舒适地落脚在新载体上,我们如果害怕现状受到伤害而退缩或停步,只有走上柯达的道路。

  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报业进入网络,可是瞻前顾后,害怕失去腹地,也苦于找不到盈利的模式,错失了攻城掠地的先机。这一次iPhone、iPad类移动装置(mobile device)抬头,如果不再积极,将会再失机会。而事实上,在网络上散布新闻,各报纸早已不是龙头,而是面簿、推特等新媒体。

 成功往往是最可怕的包袱。娱乐圈新秀第一部作品就得国际大奖,事业常常也就夭折在当下。因为害怕跌倒,害怕失去,而裹足不前。老一辈看不惯新一代的作风,常常会把过去如何如何所以成功当作圣典,挂在嘴边,企图影响下一个决策;但新世界的成败往往不全在过去的经验,更关键的是对时局变迁的掌握。

  移动上网(mobile internet)新载体和新媒体已经是毋庸质疑的未来,这个光纤超速的新世界没有太多犹豫的本钱,无法让人到处观望,或者坐等成功模式作为参考,只有胆大心细往前冲,抢个先机,才可能有新机会。拥抱昨日,是精神与心灵上的奢侈。

  我常觉得,要生存,有时还不得不向一个五岁小孩学习。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手指灵活,玩平板电脑,自有一套。

(作者是omy资讯娱乐网副总编辑)

(http://blog.omy.sg/fungtasia)


沙丁鱼空间

(2012-02-05)

早报导读
尖峰时间,地铁车厢,人贴着人,沙丁鱼空间。(档案照片)
● 陈宇昕

小生之言

地铁文化是每个高速城市的缩影。我常这么想,适当的距离是尊严的基础,一旦过于拥挤,人的尊严只有荡尽。

早上上班高峰时段乘搭地铁的经验总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地铁车厢仿佛是一节节快炸开的牙膏,一开闸门人潮便会喷射出去,挥发成为泡沫。

  列车里,人与人之间因为物理距离的过于亲密,反倒拉开了心灵的差距,往往一点摩擦碰撞就能毁掉一整天的心情——你看那每个人的表情——正是所谓那“一日之计”,若是忍不住发起脾气引起骚动,就更坏了。

  地铁文化是每个高速城市的缩影。我常这么想,适当的距离是尊严的基础,一旦过于拥挤,人的尊严只有荡尽。在日本,列车里的“痴男”横行,所以在繁忙时段特别开设女性专厢,以男女授受不亲的这种礼貌距离,还城市人一点最基本的尊严。

  英文俗谚“packed like sardines”说的是像罐头里的沙丁鱼那样拥挤,多少年来用以形容公共交通工具的现象,但真正的沙丁鱼,虽然徜徉于大洋之中,却因为群居性而缺乏独立自由。纪录片中,沙丁鱼成千上万游成一团,鳞片反照着光线闪耀夺目,它们动作一致,通过互相模仿,避开大型掠食者如鲨鱼的来袭。它们聚而又散,在影片呈现中犹如曼妙舞蹈,光影迷离,殊不知是为了生存,因为看不清前路,而吃力地追上同伴的步伐。

  以此作为城市的隐喻也不为过,城市人或惟有亦步亦趋才能明哲保身。

  城市空间上的压抑容易让人躁动,香港最近发生地铁乘客怒斥内地游客在列车上饮食的事件,本是乘客间的小小纠纷,却经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点评后引发轩然大波,成为港人与大陆人矛盾激化的又一导火线。孔教授在网络电视节目上指香港乘客的行为刻意针对内地人,大骂港人崇洋忘祖,“做狗做惯了”,在本应喜气洋洋的农历新年前夕惹来港人怒火中烧。

  孔教授也说,港人引以为傲的法治,其实是因为港人不自律、“犯贱”才制定的,顺便一并把我们的岛国也牵扯进来。其实自律与他律,或正如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的辩论,从两种对人性的定位,演进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一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边是以严刑峻法匡正社会行为。而自律与他律之间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若没有个人的自律,他律中的一切体制也无以成为指标。法治不是为了惩处犯错者,而是为了彰显自律。

孔教授的言论惹来港人的口诛笔伐,几位专栏作家都提到了“Hate Crime”的概念,认为他鼓吹族群仇恨,堪比纳粹,在欧美国家足以入罪坐牢。一些作家也指,孔教授代表中国大陆极左思潮,希望彻底改变香港秉承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自治方式,无不暗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角力。

  列车内一次不经意的口角,惹来的竟是两个群体之间的对抗,认真想来多么不可思议,正如几天前埃及发生的足球暴动,信仰两个球会的球迷们,一言不合,竟可以发生流血冲突。

  狭窄又拥挤的空间,总能让人闷得头脑发热,抛开政治与历史,真是荒谬得可以。

  有一次在岛国乘搭地铁时,身边来了一团游客,只听导游指着地板上的黄线,以印度尼西亚语耐心讲解,候车时必须站在黄线两边让出站的乘客先行,还特别加重语气,要大家务必遵守:这可是岛国的规矩。也有不少次看见家长耐心教导着年幼的孩子,不要拦在车厢门前,这些画面加上多少年来各方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声声“乘车要守礼”,但还是有不少人因赶时间而忘记了“规矩”。好几次我差点在出站时和迎面而来的乘客亲嘴了,有时恼起来我一定故意大声说“excuse me”,一边撞着出去。

  两种情景对比起来,真觉得十分汗颜惭愧。

(作者是本报记者)

我是谁?

(2012-02-05)

早报导读
成立于1914年宝冢歌剧团,团员清一色女性,男性角色也由女演员扮演。
● 林海燕

潜台词

性别的界线模糊不清,似男非男——他是谁?她是谁?我是谁?

最近飞往东京途中,空姐友善地问:“请问可以怎么称呼你?马太太?(Mrs Baey)还是林小姐?(or Ms Lim?)”我点点头,Ms Lim可以,谢谢。

  不禁问自己:我是谁?

  虽然已婚,最怕被称Madam Lim,这或许是小学时代留下来的“阴影”。不知何故,多数叫“Madam什么”的老师,都比较凶,也比较古板,令人生畏。

  一名嫁给老外的好友,说自己看情况而定,如果是订货或联系装修商、工人和陌生人,她会自称“Mdm Chan”,让对方知道她是有夫之妇,不会乱讲话或开无聊的玩笑。她避免使用“Mrs Jacob”,以免东西的价格暴涨一倍以上!

  “林女士”听起来好一点,不过还是有种中年、严肃的感觉。“林小姐”或“Ms Lim”比较柔和,加上姓林的人满街都是,感觉自在。

   我还是不太习惯被称为“马太太”,或Mrs Baey,有些许距离感,以及得履行某种责任和义务的感觉。马先生离开女皇镇之后,一些基层朋友改口叫“海燕”,令人开怀。

  日前,谢太太、马太太和洪太太,随同丈夫到东京出席会议。第20届亚太国会论坛上月8至12日,在东京举行。新加坡三人代表团由国会副议长谢健平率领,陪行议员有马炎庆和洪鼎基。常年论坛旨在促进27国议员的交流,提供一个让他们交换意见的平台,让议员们针对多方问题,例如贸易、环保、核子、中东课题等,进行讨论。

 论坛的主催者正是老当益壮,93岁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这名当今在世年纪最大的前首相在欢迎辞中感谢各国在日本受灾时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并回顾了亚太国会论坛的历史以及描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曾根的66岁儿子中曽根弘文也步父亲后尘参政,担任过教育部长和外交部长。我国曾在前年1月举办第18届论坛,而首届的筹备会议1991年8月也在狮城举行,隔年1月在东京打响第一炮,下届会议将在莫斯科召开。

  会议期间,一天晚上,与老友JJ碰面,在东京定居的他从事教育研究。17岁那年,JJ曾经是我的导演,后来我导他演,一起编写、筹备过十多部舞台剧。甫见面,他兴致勃勃地问:“晚餐之后要不要去唱卡拉OK?东京是卡拉OK之都,一定要唱!”(1996年,我们演出《爱上卡拉OK的百灵鸟》。故事讲述原本歌声优美、动听的百灵鸟,突然迷恋上卡拉OK,带出70年代走进80年代所丢失的纯朴,以及80年代进入90年代的迷惘。)

  马先生的首要顾虑是:有没有厢房?我们没有百灵鸟的歌声,只敢关在房间里高歌。有一回,他在中秋居民联欢晚会上即兴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唱毕台下掌声热烈。他相当开心,问是否还唱得不错,我小声地说:“其中两句好像有点走调……不要紧,不明显。以你现在的身份,多数人会给予肯定,所以你更应该感谢、聆听那些敢于批评,提出相反意见的人。”

  那晚唱至凌晨,回返酒店的路上如释重负。“好久没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他说。“真是豁出去!反正那些日本人我们这辈子多半不会再见面,只希望不会太丢老友或国家的脸!”我说。

  这是我们与JJ,自去年日本大地震后首次相见。他说3月11日事发那天,最难忘日本人面对大难降临所展现的冷静。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员工,竟然在没有得到上层的批准之下,擅自决定把食物和玩具送给每个离去的游客。

  最后一晚,我把身上所有日圆,买票观赏由宝冢歌剧团呈献的音乐歌舞剧《海洋11》。该团擅长改编日本和西方经典,演出往往一票难求,若要当天观看必须亲临剧场排队,而且只能现金交易。这是全世界唯一的纯女性剧团,共分五团,其中两团在东京演出,观众人次每年250万名,其中九成是女性!

  台下座无虚席,台上金碧辉煌,演员又唱又演又跳,像足西方百老汇音乐剧演出。最大的看点是男角全由女生担任,女人扮演男人十足男人,性别的界线模糊不清,似男非男——他是谁?她是谁?我是谁?

  还在上演,继续寻找。

(作者是剧场编导/教育工作者)

一生不过一抹微笑

(2012-02-05)

早报导读
● 吴悠律

酷酷图

文/图⊙吴悠律

  儿童游乐场,城市人是不是已经视而不见了?

  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你追我逐,爬高爬低,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城市人是不是觉得无聊了?

  也许有一天心血来潮,就选这么一个黄昏,把手机关掉,坐在游乐场旁看看孩童的嬉戏,城市人应该若有所悟,稍有所得。

  生活越繁重,压力越巨大,心态就要越轻盈。

  城市人都不想虐待自己,但要善待自己,却不知从何做起,也总凑不出时间打理心情。

  生活中虽然问题多多,但是答案也是可以一样多的;只是当心眼被繁琐、沉闷和龌龊所蒙蔽,心志屈服于懦弱、安逸和贪婪,就不容易看到巍巍的大山、潺潺的流水。

  玩,能够持续心跳,锻炼灵巧,培养信心,囤积力量;有玩性,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会放弃欣赏与追求生活中美丽的刹那火花。倾盆大雨,不会埋怨衣服湿透了的窘态,行动上的迟钝;而还能享受雨滴打在身上的节奏,或者干脆与雨共舞,滴答生趣。

玩,并不表示就要轻佻处世,轻视纪律,轻浮道德。玩世不恭容易伤人伤身伤神,玩火自焚,还会把自己的世界玩残。玩性不妨偶尔大起,兽性、恶念却必须时时大灭。

  端正了心念,如果还能把精力玩在准确的时间点上,则能扩大办事的效率,减少忧心忡忡的浪费。

  失败只是一个结果,但是能够享受奋斗全程,也是一种收获。

  保持嘴角那一抹微笑,是圆满生活的起跑点,也许那才是,城市人一辈子的底线所求。


愿望很大意愿很小

(2012-02-05)

早报导读
● 吴淡如

痛快人生

这种人很难成功:愿望很大,意愿很小。不肯费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的梦想,一辈子只能在梦中想一想了。

餐厅应征厨房好手,来了一名女士。她拿出厨师执照,说自己很有热忱,小时候的愿望是成为名厨。说自己孩子大了,想来一展所长。她大约40岁了,这种年纪的女人,稳定度应该很高,应该很珍惜就业机会吧。第一天她在厨房工作还蛮卖力的。但厨房的内部主管说,她的动作有点慢,切红萝卜的速度像刻花一样。

  但很快的,主管就发现她说的话比做的事多,妨碍别人的速度,有点伤脑筋。第二天,她就喊累,说回家累得睡不着,因为站太久了。

  “我能不能不要周六周日上班?我们家周六日是家庭日。还有,我不想太晚回家。”她说。可是,餐饮业的周六和周日是战国时代,其他日子并不需要人手。厨房主管答应了她。“那你周一到周五来好了。”第三天她就没来了。她留话:如果只是周一到周五中午,午餐时间每天只做三四个小时,工钱不多,还要搭车来,太辛苦了。

  还有个年轻人,在履历表上,填写着希望能够成为年薪百万的店长。“吃苦耐劳是我们农村子弟的特性,我很耐操。”他并不曾当过店长,很难马上用他当店长。结果他来了3天,第4天人间蒸发,店长打电话去问他理由,他说:“客人太多,太累了。”真是让人绝倒。如果客人不多,如何塑造百万年薪的店长。

  这是某餐厅老板告诉我的啼笑皆非的故事。“现在有好多人相当懂得自我推销,赢得第一眼的好印象。但是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非常不耐用。”

  这种人很难成功:愿望很大,意愿很小。不肯费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的梦想,一辈子只能在梦中想一想了。

                    (传自台北)

做个“晨型人”!

(2012-02-05)

早报导读
(美联社)
双语录

☉林方伟译

  “晨型人”就是早睡早起,健康作息的人。在我们的世界里,工作、活动无落日,越来越多人趋向“晚睡晚起”的作息,但这些“晨型人”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新人类。因为早睡早起,才是千古以来延年益寿之道!

  ◆“我会出门看电影,但不看半夜场,也谢绝太晚的应酬,尽量早睡。以演艺界的标准来说,我算是很早就睡了。睡觉时我不拉上窗帘,早上天一微亮就起身,看到日出我就很兴奋,那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人的作息应该和昼夜同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影星郑佩佩

  “I never watch the midnight show, nor do I entertain late at night. I try to go to bed early, and by the film industry's standard, I am considered an early sleeper. I never let down the curtain when I sleep, as I like to let the early morning sun wakes me. Seeing the first ray of sun excites me, for it i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day! I believe one should always follow the rhythm of nature— to rise and rest according to the cycle of the sun.”

——Zheng Pei Pei, veteran actress in her 60s.

  ◆“睡眠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熬夜会让我变得很不舒服。”

——台湾歌手卢广仲

  “Sleep is so important to my mental well-being. Staying up makes me uncomfortable.”

——Crowd Lu, Taiwanese indie singer-song writer

  ◆“每一个清晨,从黎明日出的微光看花,静坐在花前,像参悟生命的来日方长,是岁月的老花,是头发的花白,但是也是生命的灿烂之花。”

——台湾作家蒋勋

  “Every dawn, I admire the flowers through the dim light of the dawn's ray. Meditating before the flowers is like considering the slow unfurling of a long journey of life. Like the lifespan of a flower at its end, one's vision blurs with the age, one's hair greys with the years, but like every flower, one's life would have its bloom, so wondrous, so glorious.”

——Jiang Xun, Taiwanese writer

  ◆“The early morning has gold in its mouth.”

——Benjamin Franklin

  “早晨含着金块诞生。”

——富兰克林

日本老人有24小时看护服务

(2012-02-05)

早报导读
日本的“医疗巡逻”让乐龄人士随时能召看护或医生上门。
  步入晚年,完善的医疗服务尤其重要。

  日本政府上月25日宣布,推行24小时“医疗巡逻”服务,让乐龄人士无论多晚多早都能传召看护或医生上门,不必担心自己无依无靠。

  《日本时报》报道,这项医疗服务将从今年4月(新财政年)开始,费用主要由公共医疗保健金支付,乐龄人士只需付部分费用;无论传召医生看护多少次,月费也不会超过3万日元(约490新元)。

  换言之,无论有什么需要,像得有人扶着上厕所或冲凉,或要人帮忙买菜煮饭,都能利用这项服务。看似琐碎的事,对有需要的人来说却何等重要,而到目前为止,这些看护服务都不能向保险公司索偿,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目前,日本已有不少看护计划,只要报名参加,就有专人天天上门提供午餐,或定期打扫房子或买菜。日政府新举措最大的突破是:方便乐龄人士随时电召医疗和看护,不必受固定班表限制。何况,很多时候,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往往最无助,若知道打个电话就有人伸出援手,肯定让乐龄人士更安心。

  随着需求激增,日本的看护费自然跟着飙升,因此日本政府也决定额外拨款给看护中心;所有为乐龄人士提供住家服务以及提供复健的专业医疗人员,都能得到额外资助。更重要的是,日政府将把看护服务费提高1.2%,以便给看护人员加薪;此举相信有助吸引更多人成为看护。

  日本是全世界最长寿,也是社会老年化最快的国家,许多政策和经验值得参考。和本地一样,过去许多乐龄人士都和家人同住,可彼此照应,但目前有越来越多独居长者,为他们提供妥善医疗和看护服务,就是安享晚年的关键。

  此外,值得借鉴的还有瑞典。瑞典人如果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年迈的家长,可获当地政府“聘请”为看护人员,既减轻一家人的经济负担,又能让长者获得亲人照顾。

  无论哪个社会,弱势群体都应该得到帮助。打破框框,多参考其他地方的意见,相信有助制定最适当,也最贴心的政策。

西芹炒鲜贝

(2012-02-05)

早报导读

私房菜

文⊙如恩 摄影⊙李白娟

  这道菜做法简单,只要将所有材料焯水,捞起后,加上调味料,接着像炒“啰惹”那样,拌匀,勾芡,就可端上台面。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70年代到酒楼用膳时,这道菜是常见的桌上佳肴。那时,曾琳琳与同事聚餐或参加宴会,经常会品尝到这道佳肴,由于色彩鲜艳,因此心中揣摩着烹调的方法。

  芹菜有降压的作用,鲜贝性滋阴,因此患高血压的患者,可经常享用这道菜。

  材料:

  西芹两根(约100克)、大鲜贝10只(100-120克)、蘑菇10只、胡萝卜横切数片、姜3片,盐、味精、胡椒粉、花雕酒各少许。

  准备:

  1.鲜贝洗净,置于碗中,以盐、胡椒粉及花雕酒腌一小时。

 2.西芹洗净,切滚刀式(呈菱形或三角形)。

  3.胡萝卜切花。

  做法:

  1.西芹、鲜贝、蘑菇及胡萝卜分别焯水,捞起待用。

  2.把少许油置于镬中,待热,爆香姜片。

  3.将鲜贝投入镬中,稍煎片刻,再投入其他材料,翻炒。

  4.加入少许盐,撒上些许清水,调味,勾芡,淋上些许麻油,拌匀,即刻上桌。

多吃咖喱 能治疗肌腱炎

(2012-02-05)

早报导读
咖喱中的姜黄素可减轻关节炎症。
  网球肘等肌腱炎症发病率,在全世界越来越高。目前常使用的抗炎药,常会引起恶心、反胃、呕吐、头疼等副作用。

  近日发表《生物化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吃咖喱对治疗肌腱炎有效。

  咖喱所含的姜黄素,可减轻关节炎症,因此不妨常吃用咖喱调味的菜肴。

  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实验室研究证实,姜黄素中含有的非甾体抗炎物质,可以治疗肌腱炎和关节炎等慢性炎症。

  研究者认为,姜黄素中起抗炎作用的是白细胞介素的信使分子,它能调动很多基因起到抗炎功效。

  (原载中国《西宁晚报》)

各研究显示 冬季体质弱

(2012-02-05)

早报导读
研究显示冬季免疫细胞偏低。(美联社)
  在冬季,人们的体质比较虚弱。

  英国《每日邮报》医药健康专栏记者罗杰·多布森的多项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健康状况与季节有关。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统计数字显示,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感冒最多发时期。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12月至隔年1月也达到顶峰,夏季降至最低。

  另一项研究显示,同一个人,冬季和夏季胆固醇水平最多相差22%,具体原因并不清楚。有一种观点认为,夏季温度高、活动多,致使血液中血浆量增加,稀释了胆固醇水平。

  每年的1月,也是死亡高峰期。统计数字显示,英国1月每天死亡人数比8月多250人。这些“额外”死亡与免疫系统欠活跃,造成对疾病抵抗能力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冬季免疫细胞T细胞水平偏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冬季牙周炎发病率高,这可能也与冬季免疫力低有关。

  瑞典玛嘉烈医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月至2月视网膜脱落风险增加40%。寒冷天气可能使眼睛组织更加脆弱。

  (原载中国《沈阳日报》)

孩子走路上学 能缓解 学习压力

(2012-02-05)

早报导读
研究发现,步行者面对压力的紧张程度比乘车者低两倍。(新华社)
  研究发现,让孩子步行上学有助缓解学习压力。

  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选取40名10岁至14岁的学生,其中一组乘车上学,另一组步行1.6公里的路程上学,步行速度没有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步行者的心跳次数每分钟平均增加三次,乘车者是11次;乘车者收缩压的升高幅度,比步行者平均高三倍以上;乘车者在压力前的紧张程度,比步行者平均高两倍以上。

  研究人员指出,当面对压力时,心率及血压变化后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会增加孩子今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原载中国《南昌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