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2


华文教学的挑战
(2012-05-25)
早报导读
陈欣敏
  近期人们对华文教学的讨论令笔者感慨良多。理想的华文课究竟是怎么样的似乎没人说得准。课本教学曾被人批评呆板、不实际;联系生活的读报、任务协作等新式教学则被人质疑是否足以应考、背离华文教学的本意。只能说,华文教学是一大挑战啊!
  还记得几年前到教育部面试时,由于笔者的“A”水准数学成绩较华文理想,面试官便提议笔者教数学,但笔者却坚定地选择了华文。当时,笔者已经意识到华文在我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所以希望略尽绵力,借着教学改善华文在莘莘学子心中的地位。所谓的改善不是让他们重视华文而已。事实上,社会、媒体、家长对华文甚是强调,学生心中也知道华文重要但是这不表示华文在他们心中有分量和地位。华文教学最大的挑战不是让学生知道华文很重要,对未来有用而是让他们爱上这个语言。因为与实际利益挂钩的推动力不仅有限而且容易随着利益的转变而消失。反之,爱上了华文,学生就愿意多接触。语言的掌握离不开听、说、读、写所以接触久了,应对考试时自然驾轻就熟,又何来压力、厌恶之情?
  以前在中学时期,笔者和朋友最喜欢上的课便是华文。当时的华文课着重在课文教学,老师没有用微软简报,仅靠板书和一张嘴为我们讲解课文、词语并不时穿插笑话、古今中外的小故事和许许多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那时的我们,虽说课本在手,但双眼可都是盯着老师,专注地听讲。有时,老师举行小组比赛、迷你辩论等活动,便足以让全班陷入“疯狂”的状态,华文课上满是笑声。
  而今,学子的胃口难满足啊!因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科技软件、产品和老师们绞尽脑汁设计的活动不断出现在华文课堂,为的无非博君一笑。每当听闻老师们设计有趣又有意义的华文课,笔者都非常感动。他们大可以照自己以前的上课方式去教华文,减少自己的备课量,但他们却愿意费尽心思,力求华文课上得精彩又有意义。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代和上一代的学子心态和学习方式起了变化,所以华文教学也应该进化。
  当然,要让学生爱上华文不易,而这应该也是所有华文教师最大的挑战。但挑战不表示它无法克服,在此与诸位老师共勉,打造一个名副其实“乐学”环境,让学生像我们一样和华文谈一辈子的恋爱……

站长的话
(2012-05-25)
早报导读
  最近,有好几位读者投书《交流站》,谈到与华文教学有关的问题,其中还有现身说法的教师。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本功,学习华文当然也不例外。就说写字好了。记得小时候,我刚学华文习字时,还是用毛笔写的人口刀尺,后来改用铅笔,再来就是钢笔。每个生字,都得写满大方格习字簿的一页。现在的孩子,只须写一两行,就喊手酸,我小儿子就这样。想让他写多几个字,他就不干了,还说学校没有这样的要求。
  虽然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不少,譬如视听教材,识字光盘等,但我始终觉得,要真正地把华文学好,不多写字,不多背书,不多作文,是不行的。

严孟达:新加坡人排外了吗?
(2012-05-26)
早报导读
● 严孟达
漫步
新加坡人一向行事温和,理解反对新移民政策者的立场,但却不能苟同他们那种强烈表达方式者是大有人在,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让人听到。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应该出来大声反对排外情绪的临界点?
  几天前,一则报道说,澳大利亚的《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的一项针对2000人做的调查发现,一半的人要澳洲停止接纳移民的政策;仅32%的人认为澳洲应该欢迎更多移民;认为澳洲还有接纳移民的空间的人不到三分之一。
  这家澳洲报章曾在2005、2001和1995年做过类似调查,最新的调查显示澳洲人对移民的容忍已有明显下降。一位研究移民政策的学者分析其中的因素是: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人们担心工作不保,以及公共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加大。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
  澳洲原本就是一个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而且地大人口稀,跟加拿大一样,一向在接收难民方面责无旁贷,其移民政策也相对的宽松,而且吸收外国留学生已成为澳洲的一项重要的外汇来源。但是,澳洲人对移民的态度时好时坏,远的不说,坏的时候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2008年至2009年的一年时间内,单是墨尔本便发生了70多起攻击印度留学生事件,导致1000多个印度留学生上街示威抗议种族主义的暴力,印度和澳洲关系也因此蒙上阴影,当时的陆克文总理还亲自致电印度总理曼莫汉星,向他保证印度留学生的安全。澳洲政府当时也成立一个高层的工作组,调查频频发生的排外暴力事件。另一方面,澳洲民间则兴起一股反种族主义的运动,2010年2月间,澳洲许多城市有上千名包括政治人物、警察和市民涌入多家印度餐馆,通过吃印度咖哩的友好举动,反对针对印度人的种族主义暴力。
  最近,新加坡原本开放自由的空气中似乎让人嗅到浓烈的排外气味。孙旭骂狗事件好容易告一段落,却又发生了来自四川省的富豪马驰飞飙法拉利造成3死2伤的惨祸,也许是“合该有事”,让原本就已经对政府的吸纳移民政策有强烈情绪的部分国人,尤其是在网上的愤怒社群没有时间闲着,一起车祸又引发出另一股谴责新移民的声浪,令中国大陆的媒体也为之震惊,得出新加坡人反中国移民的印象。
  一位德士司机事发时的现场录像被放上网,显示四川富豪的确是闯红灯酿成大祸,原本就已经很仇富,早已看不惯富豪,尤其是富二代和高干子弟的炫富行径的中国网民也对肇祸者进行凶猛的鞭挞,跟新加坡网民因这起事件再次响起的排外声音竟意外地合奏成一曲震人心弦的讨伐进行曲。
  此事引发的憎恨中国人的情绪高涨,使中国使馆也发出一则慰问受害者,并警惕其国人的文告。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开始认为新加坡人现在排外了,相信如果现在有个民意调查,大半也可以得出新加坡人比以前更不容忍外来移民的结论。
  正当中国媒体在为新加坡人因一起致命车祸掀起排中国人的情绪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中国国内也因一两起涉及外国人的事故而引发“民族情绪”,排外声音让远在西方的媒体也听到了。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年轻大提琴手在火车上对中国女性搭客的嚣张无礼行径,导致他被挂靠的单位北京交响乐团开除。这个事件似乎为新加坡的排外情绪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注解,两相对照,四川富豪法拉利人命车祸事件的“人神共愤度”肯定是高得多。
          对新移民强烈不满的人已通过许多方式(包括选票),借种种机会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声量之大,已给世人制造了一个印象,以为新加坡已是一个排外的国家。新加坡人一向行事温和,理解反对新移民政策者的立场,但却不能苟同他们那种强烈表达方式者是大有人在,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让人听到。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应该出来大声反对排外情绪的临界点?虽然新加坡还不至于发生针对外人的暴力事件,但是网上的零星语言暴力几乎是无日不有,已经到了足以叫人警惕的时候,情况再恶化下去,难免要冲击政府所要建立的包容性社会的目标。


推广提升儿童阅读启蒙计划
(2012-05-26)
早报导读
社论 2012年5月26日
  2004年,国家图书馆、人民协会与五个族群自助团体联合推展了“儿童启蒙阅读计划”(kidsREAD),鼓励孩子,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对象是四岁到八岁的儿童。今年初,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长雅国博士曾在国会宣布,计划七年多来取得成功,因此,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这项计划,把参与时间从目前的一年延长至五年,并争取把参与人数提高一倍,让约2万2400名儿童从新的五年计划中获益。
  从教育部长王瑞杰昨天主持“新加坡书展2012”开幕礼的讲话中,我们也知悉,这个计划在过去几年来已悄悄地扩展到小学里了,这的确是个令人欣喜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现在这类阅读俱乐部已遍及图书馆,好些民众俱乐部、幼稚园和小学,而许多中学生也加入这个计划志工的行列中。目前,有43所小学成立 了俱乐部,参与讲故事志工计划的中学则多达130所。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家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简单的活动,如给孩子讲故事、交谈、唱歌或一起玩游戏,都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与健康成长。不过,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有利学习条件,尤其是一些低收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难有时间陪孩子阅读,这也正是“儿童启蒙阅读计划”所要弥补的缺憾。
  事实说明,这个计划所取得的实效令人鼓舞,是很值得加以推广的。王部长说,那些参加过一年计划的孩子,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在运用英语时也更加有信心。我们相信,同样的做法也可以用于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兴趣。天真无邪的孩子对语文是没有偏见的,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至大,因此,若能从牙牙学语的阶段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善加诱导,在语文学习上平衡发展,将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从这点来看,“儿童启蒙阅读计划”不仅有很大的扩展潜能,在学习内容上应该也有提升的空间。
  “儿童启蒙阅读计划”从原来的一年延长到五年,也就是说参与计划的孩童,可以从启蒙阶段开始一直到小学二年级,连续五年受惠。计划时间延长,也意味着小学也能加入计划。一些小学显然知晓计划的好处并抢得先机,在学校里设立了俱乐部。教育部也计划在一年内把计划推广到多一倍的小学。
  小学里的“儿童启蒙阅读计划”惠及的其实不仅是参与计划的小学生,中小学之间的搭配和合作,让中学生充当计划的志工,给小学的学弟学妹们讲故事,传授学习与阅读心得,相互培养阅读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产生教学相长的作用,让他们从中学到一些沟通的技巧,培养关怀弱小的精神,同时促进各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有能力和兴趣的家长,也都可以参与计划,担任志工,让学生受益,也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王部长所引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个有关父母与孩子阅读的调查报告显示,年届15岁的学生,如果父母在他们进入小学时有读书给他们听的习惯,那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比其他同学强一级。父母参与阅读活动,也可以使孩子对语文产生好感,诱发学习动机。而父母喜欢阅读,对子女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年轻的家长而言,这是很大的启发。与孩子一起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更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积极推广“华文,动起来!”
(2012-05-30)
早报导读
萧国荣
近日来,《联合早报》刊登了许多关于华文难学、难教的文章。当然,在新加坡重英轻华的环境下,华文日渐式微,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教学也显然面对着重大的挑战。
  如今我们进入了科技爆炸的时代,周边的大小事务瞬息万变,语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笔者在此有个提议,就是积极推广“华文,动起来!”,作为一个全国性校园与社区的常年活动。学习华文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并终身受益,而不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华文,动起来!”这个概念较早提出的是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陈之权博士和该中心的兼职讲师黄龙翔博士所撰写的《华文,动起来!——流动设备为华文学习开拓新方向》一文中。两位资深的学者以“流动学习”的华文学习模式表示,如果流动学习能融合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校内与校外学习、独立与集体学习,就能从而达致“无缝学习”(时时学、处处学)的理想境界。两位学者也强调让华文学习“动”起来,从课室内“动”到课外,从老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是本地教育界目前正在探讨的研究方向。随着流动科技与设备普及化,有些学校已开始使用如手机、掌上电脑等辅助华文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文与练习。
  其实,教师本身能够理解学生学习华文的难处。为此,华文教师得使出浑身解数,除了提高学生的华文程度,还得培养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但是,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反而受到家长的批评。比如,以“电影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之后进行讨论,然后再做相关的课后练习。教师的出发点往往是以学生学习的利益为主,但有家长认为这是在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多一些练习,要不然还要花钱请补习老师帮忙恶补华文。
  笔者认为,在质疑任何教学法之前,先想想:为何华文教学法比其他科目来得多,而且极为新颖独特?显然易见的是,随着学习环境与学习习惯的改变,教学法当然也要与时并进。其实,许多华文教师经常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在提高学生对华文的兴趣。在家里,家长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华文。
  当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双语教育,希望培养的是双语人才。因此,两种语文相比之下,应该说华文和英文都同样重要,而不能够只是偏向于英文。再说,如今国际的形势已经改变,中国崛起的速度惊人,许多洋人纷纷开始学华文,那本地的华人更是要抓紧学习华文的良机。
  我们要知道华文是实用语文,应该赋予“动感”,而不是死气沉沉地学习。希望莘莘学子、家长、社会人士,尤其是教育界的同僚能够多用华文,尤其是在沟通方面,让华文华语生生不息。

Facebook
(2012-05-25)
早报导读
 
(美联社)
成功者语录
在Facebook里,有一点我十分关注,就是友好的企业文化,大家都泡在一起,我不让员工花20%的时间去进行各自的项目,我让他们都呆在一块儿。我是说 ,我不是让他们非得成为朋友,而是你懂的,我不能强迫大家在工作之余也都在一起,但可以让他们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觉得更舒服,交流得更自由,这不是一个很正式的规则,我觉得就该是这样,想都不用想,这样一来,我们就营造了一种文化,使人们可以随意交流 ,而且让他们能够比在官僚的机构中,或者比在个人观点不被重视的地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因为交流更顺畅了,思想互相碰撞,最终就会有人开始着手做些什么,这样就行了。
——选自斯坦福大学公开课面簿(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图)“自由时间孕育自由思想”的创业演讲




文字人
(2012-05-25)
早报导读
● 姚忠在
红尘好
  我每天都开电脑写专栏,写老明星老导演,写古代现代的人与事,有人说我是作家,我认为自己没资格,我是一个文字人,卖文换取三餐温饱,让晚年活得比较充实。
  有人问我灵感从哪里来?灵感来自生存的空间,涨潮的时候泉涌,退潮的时候干塘,由不得我控制,我当然也看书,大作家的创作,有启发灵感的功能。
  我购买和阅读很多书,多数是中文书,偶然也看英文书。理智一直提醒我,家里几个书橱爆满了,绝对不能再添购;感情却处于混乱状态,催促我去书局买新书。
  一股无法拒绝的诱惑,引诱我走向书局,完了完了,我又老花又近视又远视的朦胧视线,看到陈文茜的《文茜百年驿站》,韩寒的《我的二零一一》,毕飞宇的《平原》,张靚蓓的《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田村志津枝的《李香兰的爱人》,最具诱惑力的,是这一期的《号外》,封面坐着个留胡须的大胖子,标题“现在艺术”,副标题“探访艺术公民艾未未”,我马上投降,裤袋破了个无底洞。
  回家首先翻阅的,当然是访问艾未未的《号外》,人人都知道,《号外》的创刊总编辑陈冠中,移居北京超过十年,在这个古代皇城吸收日月精华,创作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书本。陈冠中联络艺术家艾未未,真是轻而易举,这期的访问涵盖艺术、人权、艾未未的木制雕塑、中国未来的艺术世界,精彩绝伦。
  全世界都知道,艾未未除了在工作室,创造一件件的艺术品,还上网说了一些话,使某些人很不高兴,把他关押四十多天,释放后北京税务局说他逃税,要他缴付高额漏缴的税及罚款。
  今年4月,《号外》的编辑群和摄影师,到他位于北京五环外草场地,取名FAKE的工作室访问他,说大门外不见便衣或公安,工作室内气氛正常,艾未未和年轻的志工,若无其事的勤劳工作。
  艾未未说:“大门外严密布置了15台摄影机,全方位监视室内室外的情况。”天啊,虚虚实实,表里不一,艾未未刻意在每台摄影机下,都装上一个红灯笼,以提醒自己和其他人。
    他还说了很多,但我不多写了,还是去看看韩寒这小子,新书中有什么新创意。他是个大帅哥,又是赛车手,站出来比明星还有型,香港朋友说他讲话很“寸”,开罪不少人,我行我素,新人类崇拜他,书本畅销,没办法。
  朋友问我几时停笔?停不下来的,文字人都如此。

想太多
(2012-05-26)
早报导读
● 嬥淳
旅人目
  “你想太多了……”他说。
  午间的阵雨和天桥下的马路同样吵闹,我用左手紧紧捂着耳朵,好让这句话在我心中割出一个完整的切面。这个形容,常在我耳边出现,好似一张背面充满刮痕的唱片,在播放时不断重复这句尖锐的话语,让我想忘记也难。其实自己也知道,“想太多”绝对是对我最贴切的描述,早该把它当成名号,轻易地接受,不需要显露一丝尴尬,更别提露出心痛的表情。
  仔细想,却想不出一个“想太多”的绝对定义。也许,“想太多”本身就缺乏定义,因为从不想太多的人,绝对不会浪费生命去定义它,而习惯想太多的人,却总是将自己生命的大半部分浪费在思考它的定义后,才发现因为想太多“想太多”,所以找不到它具体的定义。那么,“想太多”对于我来说,又是什么呢?我想,“想太多”是一个语言与思绪复杂的对应过程,即在开端与结束之间,外在接收到的语言信息与听者的思绪互相流动、翻转,彼此削减、繁殖、作用。因此,旁人往往摸不清楚我的行为或是思考路径,只觉得这“想太多”的女生莫名奇妙,对旁人的话语以及发生在周遭的事物过度反应,对语言过度解读。
  不由自主“想太多”的我习惯带有一种近乎神经质似的方式与世界对话,过于习惯将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当成符号来分析,穷极背后可能的意义与情景成为一种强迫症,擦身而过的生活细节在“想太多”的方程式中无限延伸。日常生活中的“想太多”细如对某些生活情境的想象,对身旁人物的观察,帮别人的行为表情加上注解。所以常常望着某个路人发呆,也许是看候车亭里老妇发间的颜色、口中的喃喃,也许是猜少学生们藏在耳朵旁鲜艳的心事。也许是沿路的一片风景,也许是不远处的几抹表情。这样的“想太多”在我的生命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写作的能量,一种急于将人物生活多个面向记录下来的冲动,利用想象力锻炼自我,认识自我,进而表达自我。
  “想太多”可以是语言的牢笼,过度解读,过度反应,难怪我至今仍参不透生命空穴底下的风;“想太多”也可以是灵感孕育之处,想之所见,写之所想,翻阅现实与想象交汇的数个片段。又想了一阵,我决定持续“想太多”,毕竟,“想太多”的生命实在太有层次,也许我该说,生命与这个世界实在太丰富,我一点儿也舍不得,不去想太多。

打拼,才是赢的开始
(2012-05-27)
早报导读
 
(路透社)
● 吴若权别人永远
无法取代的,
不是你得到的东西,而是你付出
过的努力。
每个世代所遭遇的挑战,看起来好像是不同的题目,其实突破困境所需的勇气与毅力,都是同样的法则:品德、专业、积极、坚毅、沟通……仍是最重要的成功要件。
  在媒体发达的时代,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某些哗众取宠的论调,很容易登上版面。令人忧心的是:这些辛辣的标题、耸动的观念,真的可以帮助年轻朋友早一点发掘自己的天赋,并且展现永不放弃的热情吗?有时候,我的读后感,是疑惑中带着忧心。
  例如,我曾经看过一个标题叫做“会赢才要拼!”的报道,内容反映的是部分新世代上班族的工作价值观:“看老板给多少钱,我才做多少事!”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爱拼才会赢”。但是,请观察身边所有因为认真打拼才成就梦想的典范,有几个人是用这交换条件的态度,先衡量成功的几率再考虑要不要付出?
  我完全同意老板应该善待员工,若要激励年轻人打拼,企业必须要提供合理报酬,并且提供未来的愿景,但却不能苟同“看老板给多少钱,我才做多少事!”的观念。建议的替代思考方式是:拿出你的真本事,要求合理的待遇!当你的不可取代性愈高,可以得到的报酬就愈高,这才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翻转逆境的道理不能被扭曲。刚开始踏入社会工作那几年,因为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借由“勤能补拙”四个字勉励与期许,完成很多阶段性的任务。我的梦想没有很大,但总能按部就班去实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终于也体会出另一个道理,“努力,还要用对力!”多向前辈请教,把握每个学习的机会,更是致胜的关键。
     正值全世界金融环境激荡,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石油涨价导致物价攀升,年轻人求职和购屋都不容易,我发觉每个世代所遭遇的挑战,看起来好像是不同的题目,其实隐含于其中的性质都很接近,而且突破困境所需的勇气与毅力,都是同样的法则:品德、专业、积极、坚毅、沟通……依然是追求成功最重要的特质。
  人生的剧本或许互有差异,通往幸福的路却都有同样的指标,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资讯可以清楚辨识,并且愿意虚心学习及遵循。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但老天给每个人的回馈很公平。别人永远无法取代的,不是你得到的东西,而是你付出过的努力。


妆艺的魅力
(2012-05-27)
早报导读
 
黑白照片时代的妆艺,少不了逗弄小孩的大头娃娃。
在娱乐生活单调的70年代,花车游行是一种夹道欢迎的场景。
跳跃青春。妆艺2009。
水花四溅的妆艺,激情迸发。
在铁水钢花里翻腾穿行的“铜梁火龙”表演。
浓烈的民族色彩是妆艺的个性。2011年的妆艺,连长颈鹿也来凑热闹。
梦幻花车为今年的妆艺带来阵阵惊喜。
妆艺也是乐龄人士的舞台。
  妆艺今年40岁了。
  “妆艺”的意思就是人民装扮起来参加街头游行表演。举办妆艺游行的构想最初出自当年担任人民协会主席的李光耀总理,希望借由欢腾热闹的妆艺游行,取代人们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爆竹的传统习俗。
  第一届妆艺游行在1973年2月4日举行,因极受民众欢迎,人民协会决定每年举行,并逐年壮大。
  犹如梦幻世界的花车,充满神秘色彩的祥龙;穿着马来族、华族、印度族服装的舞者;瑞狮、踩高跷、武术高手等等精彩内容,这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的全国嘉年华会,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街头表演和花车游行。
  如今,妆艺大游行已成为新加坡一项不可或缺的常年表演,也成了大家共有的集体温馨回忆。
《大妆艺小故事》即将出版
  本版图片取自即将出版的《大妆艺小故事——庆妆艺四十》一书。
  《大》及英文版的“Tales of Chingay - Celebrates Chingay 40”将在来临周末(6月2日)发布,欢迎公众出席新书推介会,时间是下午6时半至8时半,地点在大巴窑中心Courts前面的广场。
  有兴趣购书者,可在6月2日过后联络郑凯介(电邮:Zheng_Kai_Jie@pa.gov.sg,或拨电:6340 5421)购买。每本售价25元(PAssion卡会员可以20元购得),所有售书所得将捐献“妆艺一椅一爱心”慈善计划。
  这项慈善计划鼓励社会善心人士购买妆艺大游行入门票,再把票捐赠社会里较不幸人士,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妆艺的精彩与活力,感受到社会的希望和温情。

facebook 你错过了什么? zbNOW/早报现在
(2012-05-27)
早报导读
 
分享,跟你“喜欢”的人
上我们的面簿,加入粉丝团
让明天,从《现在》开始!
http://www.facebook.com/zbNOW
◆5月24日
跟全球哮喘病例比较,无论是儿童或成人,本地病例仍属偏高。一项针对哮喘患者的国际调查结果显示,72%受访者并没妥善地控制自己的病情。你是哮喘一族吗?现在有两种过敏测试能找出导致哮喘的过敏原。(见早报《现在》报道)
◆5月23日
吴庆康说:“不论是什么菜肴上桌,在小贩中心也好,在星级餐馆也好,我们都忙着先喂手机吃饭,以便能第一时间在facebook上check in,通知全世界自己的动向。”有趣的是,这似乎只是亚洲人的偏好。你也让手机先吃吗?
Koh Hani:这是不礼貌的用餐礼仪!
Ng Joven:手机吃饭已在本国成为一种“习俗”,我想只要身边的人不介意,妥当的时机让手机先“吃饭”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5月22日
80岁的老爸突然宣布他要结婚,对我们这几个年过半百的子女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见早报《现在》报道《80岁老爸要再婚》)
你支持 “黄昏恋”吗?若这件事发生在你的父母身上,你会怎么处理?在此推荐一部跟“乐龄人士”该如何处理感情的电影给大家:“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Jason Ng:我相信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只有三个选择,要就接受和祝福,要不就祝福,事后不闻不问,或有可能我会仍旧把家中这位新团员视为“外星人”。最终我相信会接受她。
◆5月22日
50元新加坡纸钞的背面有幅闲适的乡居图,那是我国名画家钟四宾的作品。你现在有机会观赏他在五六十年代的素描和油画,看看他深具“南洋风格”的画风,看着那些画。总是叫人怀念那些自家打鱼晒鱼,种菜吃菜的岁月!

美以美女校师生 听读写 学母语
(2012-05-30)
早报导读
 
美以美师生通过扯铃传统游戏,认识华族文化的美。
  “母语双周”活动
赵悦 美以美女校通讯员/报道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喜欢自己的母语,美以美女校母语部的老师们从4月9日到20日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扯铃、华乐、华族舞蹈、硬笔书法比赛、看图示情创意写作、书展等,学生们通过观赏传统文娱表演及参与传统游戏,认识华族传统文化的美。
  各项活动都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在硬笔书法比赛时,同学们认真用心的神态;在扯铃的示范会上,同学们手忙脚乱的模样;在欣赏华乐表演时,同学们专注的聆听样,传达的就是同学们的热情支持母语周活动。
  在活动期间,除了同学外,校长更是特地在晨会上用华语传达学习母语的重要性,其他部门的老师也热情地响应。
  活动的最高潮,是4月13日,美以美女校一年一度的林崇椰杯华语演讲比赛的总决赛。当天,全校师生齐聚礼堂,在高低年组的12名参赛者自信满满的演说中,充分地感受到了中文的魅力。
  在校内举办华语演讲比赛是激励学生提高华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演讲比赛打开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也锻炼同学们的演讲水平和心理素质。
  今年老师们还别出心裁地结合科技,将语文和文化知识换成 QR 码黏在食堂各处,同学们借用科技轻松有趣学语文并在各班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带有 QR 码解码器的智能手机,扫描 QR 码, 从中获取相关的语文与文化知识。为今年的母语双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或许真的是累了
(2012-05-30)
早报导读
● 江云
尘人凡语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在一列不是很拥挤的地铁上,座位都坐满了人。到了某站,上来一位老人家,就站在我身边。座位上有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好几位都在睡觉,有些在闭目养神,就是没看到这位刚上车的老人家,也当然没让位给他。这种现象在地铁上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有人说,这些坐着不让位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在装睡。然而有年轻人为自己辩护说的确是累,睡着了。不过,睡着的人也不只是年轻人,成年人也睡了。
  或许,他们真的是累了。
  试想,今天的年轻人,如果还在求学,那肯定是累。他们除了要忙课业、课外活动、补习,用手机上网,上微博与朋友联系,忙着争取好成绩为了进好学校、好科系外,还要忙着想办法让父母满足他们那种未学会赚钱,先学会花钱的生活习惯。还有,因为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每晚不过午夜12点是不会上床就寝。对不起,说早了,应该是凌晨一两点。所以,一般上星期天不睡到中午很少会从床上爬起来的。这个时候,还是他们的睡眠时间呢,能够不累吗?
  刚踏入社会工作的青年人呢?月光的生活习惯已经叫他们永无休止的忙着赚钱。谁不想趁年轻赚多一点钱呢?如果正在筹划结婚,更为买房子的事愁烦。超时、兼职、副业再平常不过了。这一切加在一起,能够不累吗?结了婚,有了孩子,问题就更多了。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生活费的提高都让人更拼命的工作赚钱,也拼命花钱。为了让自己增值,上课提升自己是免不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体育休闲或者亲子、家庭时光,这些都是天方夜谭。就算在清年假在国外旅行还是得开着3G手机随时待命。这肯定累人。
  中年人嘛,这时候事业固然已有根基,但是长年的工作和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耗费的精力与心力,只会叫长久没有休息的身躯进入一种惯性的超劳状态中。虽然那20多30年的房贷已经还得七七八八,不过现在儿女要结婚没钱付房屋首期,需要自己掏出棺材本来代付;自己的健康开始出现状况而医药费又高不可攀;还有每每有经济不景气的传闻就会担心自己被裁等等的额外压力,可以不累吗?
  老年人让位给老年人的情况很怪异,也没有人会期待老年人会让位给另一位老年人,这里就不谈了。不过这并不表示老年人不累。
  大家都累了。累得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的需要,没有气力去经营与别人的关系,没有精神去想优雅生活。这样的社会找不到社工是自然的,因为大家都累得自顾不暇,哪还有气力去为别人的事愁烦奔波呢?
  如果可以让这些担着重担的劳苦人得到安宁休息,那肯定是福音。或许,当得到安宁休息的人多了,在地铁上让位的人就会多一些。

五十年代很环保
(2012-05-30)
早报导读
● 林潮发
天南地北
  为了环保和鼓励人们将有用的废物再循环,我国政府在学校、组屋区、私人公寓、办公楼、工厂,甚至公共场所,设置了废物环保循环箱,一般分为三大类:黄色的放废纸、纸皮;红色的放铝罐;蓝色的放塑料瓶。但没有放玻璃樽的环保循环箱。我们都理解,玻璃樽容易破碎,会割伤人,很危险。所以,比较合作的公众,会把废弃的玻璃樽,放在垃圾桶外边,方便清洁工人去收集。
  想起五十年代,那时我们的年纪尚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环保。但家人会劝我们,将用过的酒樽、酱油樽、汽水樽……一一收集起来,等收旧货的人来,才把它们拿出来卖给他。有时候,也能卖上好几毛钱。偶尔家里过年过节,或庆祝神诞,就会宰鸡杀鸭,我们会将鸭毛晒干后收集起来,等买卖鸭毛的叔叔来收购,每只鸭毛,好价时能卖一两角钱。牛奶罐能卖给咖啡摊,以便工友买咖啡后,带回工地去喝。那时,棕榈叶、香蕉叶都是宝。煮炒摊、小吃摊,都要用到它。装菜用藤篮,也可以放鱼虾和水果之类的东西。纸袋是用来装干粮的。
  记得小时候,每逢庆祝儿童节时,老师便会交代我们,自己准备一个纸袋,以装饼干、糖果。那时。糊纸袋也是一种工作。牙膏盒、鸡精盖、破铝锅等,都可以拿到废铁店去卖,一切都很环保。
  反观今日,泡沫塑料盒、塑料袋、塑料瓶、汽水罐……人们用了随即丢弃,置环保箱而不顾,垃圾箱就在咫尺之遥,他们也不把垃圾放进垃圾箱里。只有那些自食其力,捡破烂的老人,才会把它们当作宝,因为纸皮、废纸、铝罐……是他们解决每日三餐的经济来源。
  环保意识要从小培养。学校、家里,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好场所。教职员、父母的身教、言教也很重要。虽然环境已变迁,生活习惯已改变,但只要我们有个信念,我们要拯救地球,我们要注意环保,坚守原则:少用塑料袋,甚至不用,改用环保袋,将可循环的废物,正确地放入环保箱里,我们也就为环保尽了一分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电脑人
(2012-05-30)
早报导读
● 尤今
闲云舒卷
  在网络上,看到一组漫画,十分传神地表达出电脑科技如何彻底地改变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
  过去,听音乐时,人就坐在立体音响系统旁边,细眯着眼,全神贯注地听得如痴如醉。现在呢,戴了耳机的那个人,坐在电脑前面,一面运键如飞,一面抖着腿听,一心二用。
  过去,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赏租回来的影碟,其乐融融。现在呢,独自一人坐在电脑前面,翘着二郎腿,看得津津有味。
  过去,与他人交流时,夹着电话筒口沫横飞,各种传闻绯闻趣闻便在对话里流来流去。现在呢,坐在电脑前面,键盘那滴滴答答的刻板声音,全然取代了鲜活脆亮的嗓音。
  过去,生日时,一大群朋友买了礼物上门来,寿星在大家此起彼落的祝贺声里,欢欢喜喜地切生日蛋糕;现在呢,寿星孤孤独独地坐在电脑前面,从脸书上默默接受朋友的祝贺,心里一片喧哗,现实世界却一片冷清。
  过去,弹奏乐器,三两朋友,一人拨着吉打,一人敲击锣鼓,一人吹着喇叭,快快乐乐地奏出一支支友谊之曲;现在呢,区区一人,对着电脑,操纵乐器,自奏乐曲,由众乐乐变为独乐乐。
  过去,儿子会对妈妈说:“我出去踢足球,两个小时后回来。”现在,妈妈要带儿子出门玩,儿子却要求留在家里,因为“他踢得还不过瘾”——电脑的荧光屏上,一个足球正自得其乐地滚来滚去。
  过去,孩子问父亲:“爸爸,飞机为什么会飞?”爸爸会赶快查阅百科全书,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答案;现在呢,爸爸好整以暇地答道:“你去查谷歌吧,谷歌会给你答案。”

      过去,妈妈要惩罚孩子时,说:“到房间去,吃晚饭前,不准出来。”苦着脸的孩子,禁锢在房间里,度日如年。现在呢,妈妈一下禁令,孩子便欢欣鼓舞地跳进房间,到电脑里去寻觅他的桃花源了。
  最后两幅漫画的对照十分逗趣:过去,电脑设计臃肿,坐在厚重电脑前面的人,瘦削;现在,电脑设计轻巧,坐在薄扁电脑前面的那个人,肥胖。
  这些由电脑操纵的“新人类”,可以通称为“电脑人”!
  无可讳言,电脑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全面的便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全面疏离了。
  想想看,打篮球、打乒乓、打麻将、下象棋,这些需要找同伴进行的活动,现在,全部可以“无中生有”地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足不出户,便可以拥抱世界。
  平板电脑面世后,亲子关系进一步受到挑战。
  到餐馆去,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坐在餐桌前,双眸呆呆地瞪着眼前的平板电脑,屏幕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正在丛林里快乐地追逐着小松鼠;应该娓娓讲述故事的母亲,此刻,正拿着手机,和朋友絮絮地谈个不休。在家里,许多母亲也任由稚龄孩子对着平板电脑“自生自灭”,反正嘛,各种电脑软件一应俱全,要学习、要娱乐,都不虞匮乏。
  出世后便在科技里成长的新一代,思想可能很早熟,常识可能很丰富,然而,内心世界却可能很孤独,对人的感情也可能很淡漠;最为可怕的是,他们以孤独为乐而又对冷漠习以为常。
  我们没有必要排斥科技、抗拒进步,但是,如何让孩子在科技与亲情和世情之间取得平衡和协调,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

Friday, March 16, 2012

张春玉:半粒樱桃

(2012-03-10)

早报导读
● 张春玉

  十几年来,一直在特选中学教华文。每到年底‘O’水准高级华文会考过后,只要你在校园里走一圈,总会不虚此行,因为你会随手捡到孩子丢弃的华文字典。这厚如砖头一般的华文字典,考试过后,便成了孩子们的累赘,连背回家都觉得多余,索性随手丢在学校,毫不心疼。至今,学校华文部资料柜里面的字典不下几十本,都是每年老师捡来的。

  告别华文,孩子个个如释重负。丢字典和烧华文书如出一辙,见得多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身为华文老师,除了心痛之外,无能为力。原以为自己对华文的热爱,虽不能像太阳一样把身边的黑暗照亮,至少也能像小橘灯一样把黑暗照淡。可是现实远非如此简单,一分耕耘,未必会有一分收获。你投入的热情、心力,往往只是为了那几个孩子,或许他们是各种良好的因缘和合下,格外懂事而且有心的孩子,亦或许他们的家长有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然而,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成绩册就像是他们的生日蛋糕,那华文不过是上面扣着的半粒樱桃罢了,聪明的糕点师,处处精打细算。

  每年会考成绩公布的日子都是激动人心的。华文百分之七、八十,高级华文百分之三、四十的特优率,足以令各界相关人士皆大欢喜,好成绩足以让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甘拜下风,按照他老人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比例来算,特优率才2.4%,远远低于我们今天的成绩,可见我们的双语教育成绩斐然。可是,即便英文和高级华文都拿了A1,也别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双语人才,从此可以横跨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向披靡了,要是这样,倒真有些阿贵的可爱。

  忽然想到,这阵子中国政府大力鼓吹学雷锋,也许地沟油、苏丹红、小悦悦的事太多了,民怨沸腾,于是政府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做好事不留名,更要学习他“忠于革命忠于党”。其实,有些事到了政府非提倡不可的时候,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了。更何况自上而下的号召,多少有作秀之嫌。

  古语云:礼失求诸野。惟有仰赖全社会有识之士,拿出当年兴建南大的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洞识未来的远见,就尽可能去影响身边的年轻人吧。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正面启迪,反面深省 

(2012-03-10)

早报导读

杨松坚

  为加强学校品德教育,教育部长王瑞杰宣布教育部将完善教育储蓄奖项,设立“教育储蓄品德奖”以奖励品格良好、拥有公民意识的学生,并倍增活动成就奖等。这是教育部落实“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以激励莘莘学子朝向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令人鼓舞。

  教育除了培育智力技能和考核分数,更要教育下一代如何做人。而品德教育也需要通过正反两面的反复教育,才能达致深刻的启迪教化作用。现时青少年勇于追求个性解放,思想开放,但大多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未曾经受风浪和失败的考验,辨识是非和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不足,意志和斗志相对比较脆弱。

  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健全。不过也曾发生青少年暴力伤人事件,还有一些青少年因充当“小耳窿”而被捕。少数青少年学生涉及罪案,以及一些沉迷电玩迷失方向和沉沦,反映学校和家庭人文和品德教育方面尚有不足之处。上述事件仍是个别的事例,但需引起教育界和家长们的警觉和深思。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重要阶段,需要接受的正面和美好事物的教育,获得有益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青少年也需要经过一定的反面和挫折的历练,辅于反面的教训更能让学子深刻反省和深思。学生既要通过正面教材、书本知识学习发展智力,也需要培育健全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将面对未来急剧多变的世界和环球激烈竞争,学校和家长必需重视青少年的处事应变和辨识能力的培养。

  部分青少年日夜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血腥暴力的电脑游戏,而对现实世界中的是非黑白、忠奸辨别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多面复杂性和阴暗的一面,欠缺足够的警惕和抵御力。此外,受到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他们的心目中偶像多是形象亮丽的影视明星,而历史人物和现代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感知不足,欠缺了激发坚强意志的刚毅神采和内涵。他们也需要树立经过顽强奋斗而成功的正面形象,例如学习我国探险家、登山运动员邱瑞昭曾攀登世界高峰、勇闯极地的顽强斗志;建国老一辈的无私奉献和奋斗事迹,也应成为青少年的学习榜样,成长楷模。

  为加强中学生的品格和公民教育,希望教育部也能将社会上和校园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例,作为向中学生进行品格和公民教育的教材。通过适当的反面教育也有助于少年品格发展。例如暴力殴斗伤人,以及沉迷网吧,误交损友等事件,皆可适当选用为学习的真实社会中的反面教材,以便让青少年关心时事,提升对罪案的警觉性和抵御能力,以及抗拒功利物欲的引诱。正反面的品格教育课启发青少年,人生不全是平静坦途和一帆风顺,也有逆境波折和风浪险阻。希望日后教育品德奖的颁发需不拘一格,除颁授予一向品学兼优的学子们,也应奖励那些经过挫折、失败的教训,判然悔改并努力向上的学子们。

  青少年成长中需要经受正反面的品格和道德教育。通过正面教育启迪学子正确人生观,而借助适当的反面教训也有助于青少年深省反思,正确认知和全面知社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