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地铁让位迷思

(2012-03-05)

早报导读
容伟恩

  公众经常就地铁车厢的“让位”问题发表意见,但很多都流于表面,其实还有探讨空间。

  我觉得,以下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何谓老人——有些人70岁长相50岁,有些人50岁的长相却像70岁,请问到底要让位给哪一个?尤其是女性化妆后,通常会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人到了什么年龄才是被让位的对象?

  此外,有的老人拒绝认老,如让位给他们,反而换来怒目以对,问道:“我很老吗?”也有老人不接受他人让位,令让位者很不是味道。

  二、孕妇问题——设立孕妇徽章,很容易被滥用,如申请了借给他人用或生产后不归还终身享用或复制等,谁去监督?费用谁付?

  三、车厢容量——记得当初通车时,车厢总容量为600人,如今繁忙时间车厢却挤上1000人。

  四、供求问题——从1987年至2007年并没有让位问题的争论,因为供多于求。几年后,地铁提升信号系统和增加新列车,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相信又会被抵消掉,到时还是有人会时不时在媒体上谈论地铁拥挤和让位问题,这又回到原点。

代沟是难以避免的

(2012-03-05)

早报导读
蔡珍妮

  根据理解,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产生的差异。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通常浮现在生活习惯及消费方面。

  子女们假日喜好赖床,讨厌劳动,不懂勤俭。未出来社会工作就已经开始花钱如流水,很败家。

  在父母面前,这些行为皆不可取。

  然而,子女们却认为,假日赖床何罪之有?平日起早模黑准备去上课,难得假日可贪睡一会又有何不妥?生活在组屋,家务事皆有女佣代劳,想劳动的话,恐怕得回到昔日乡村饲养家禽的那种苦闷生活。至于不勤俭,这钱本来就是赚来花的,何必为了省那一点钱而刻薄自己?购物中心越盖越多,花钱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而这就是所谓的两代之间的代沟。

  至于师生之间的代沟,倒令我想起一位教导我学术论文(Academic Writing)的一位导师。她在课堂上不止这么一次表示:对于学生们在搜集任何资料时都未先确认资料的真伪就呈上给她批改,感到反感。

  “我知道你们都喜欢上互联网找资料。找了之后就剪剪贴贴成文章,并义正词严地告诉我,这些都是你们辛劳的成果。科技的先进促使你们这一代人变得慵懒,变得事事都必须依赖科技来完成作业。至于内容真伪,则不在你们考虑范围之内。”

  一位学生听了,立即以不服气的口吻反驳:“若不靠互联网找资料,我们就很难在指定的期限内完成作业。而且图书馆内书籍资料过时不堪使用。如果查阅互联网可以如此方便,为何我们还得遵守您昔日为了收集资料而成日窝在图书馆内对着一堆书籍抄抄又写写啊?”


 导师一听,又是叹气又是苦笑地回应:“看来,我们还真是存在代沟。你们喜欢在互联网找资料,喜欢凡事轻松些所以就拼命给自己找捷径。科技的进步就是带来这种方便。然而,我还是希望你们可以以严谨的态度来完成你们的作业。祝你们好运!”

  至于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则显现在表达及沟通方面。

  年轻人对任何不满的事与物都会毫无掩饰表达出来。长辈们则认为这种行为非常无礼,非常刻薄、也非常目中无人。我每天打开“面簿”(Facebook), 总会看到朋友的留言。有喜悦的、有愤怒的、有难过的、也有失望的。有些甚至毫不含蓄以三字经骂得痛快爽快。这就是年轻人的世界,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直接说不喜欢。要绕圈子,要说得委婉,要说得悦耳,这些很虚假的动作对他们而言也只有在韩剧才可能上演的戏码。

  这何尝也不是另一种代沟?

  长辈的含蓄和年轻人的自我,合二为一,就形成了一种代沟。家中晚辈喜欢玩电脑游戏。走火入魔的他居然可以呆坐在电脑前玩个大半天而不喊累。其长辈提议与其疯狂玩电脑游戏不如多逛书店多看些书吧。晚辈则曰:“还逛什么书店?现在都流行电子书啦!而且现代人都不看书了,要不然书店怎么会一间间倒闭?只有很Lame(不合时尚)的人才会成日抱着书本看!”

  代沟自古以来就存在。

  梁实秋先生就说过:“自从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与少一代之间就有一道沟,可能是难以飞渡的深沟天堑,也可能是一步迈过的小渎阴沟,总之是其间有个界限。”

  因此,代沟是正常的;代沟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多沟通、多了解、而不要一味批判要缩短彼此之间的代沟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站长的话

(2012-03-05)

早报导读
代沟问题代代有,但不少人都在感叹电脑和互联网都在为年轻人设计,将老一辈抛在脑后,加深扩大了两岸的鸿沟。不过互联网时代的代沟,也并非那么难以逾越。

  十多年前,受邻居儿子邀请,参加了一所理工学院为中、老年人主办的互联网研习会。不少参加者是学生家长,就由他们自己的子女坐在身旁,手把手地教父母(或爷爷奶奶)如何在网上搜索新知识,通过这样的一日课程,亲子关系显然会有所改进。

  两三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外国的电视台和报章网站相继开办儿童游戏与社交网站,鼓励年轻父母和教师陪同儿童上网,这可防范儿童沉迷于充满暴力色情的不良电玩游戏,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通过和孩子一同上网,教导他们网上社交礼仪以及防御网上罪行的基本知识。

  可见,只要学校、媒体、教师、家长、孩子都在关心代沟问题,互联网带来的两代间的隔阂是可克服的。




为新加坡乒乓队喝彩

(2012-03-06)

早报导读
吴若杉

  我是在中国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留学的新加坡人。

  3月1日的晚上,上海复旦大学周围又湿又冷,春天的步伐异常缓慢。我下了课后,赶回我在学校附近的住所,继续追看在澳门举行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决赛直播。

  到家一进门便看见室友坐在客厅观看比赛,她见我回来就兴奋地喊道:“快来看,你应该早点回来啊!”

  我冲到电视机前,看见我国选手李佳薇和孙蓓蓓的那一刻,感觉很亲切。看见她们熟悉的脸,看见她们衣服上那面熟悉的国旗,我这颗远在异乡,被冻僵的心顿时感到很温暖。

  李佳薇和孙蓓蓓一度以6比0领先中国对手,我和室友兴奋得站起来鼓掌,顿时发出激动的呐喊,情绪高昂。几天前的女团决赛,我国选手于梦雨在新加坡队0比2落后时,夺下一分。这一刻,我很激动、很激动。

  虽然两场决赛新加坡队均不敌实力强大的中国队,获得亚军,但我国球员们顽强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还是让我很佩服、很感动。

  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当高宁和杨子夺下男双锦标的时候。也许我们这一刻的心情也只能用‘激动’两个字来形容。

  从北京到莫斯科到澳门,新加坡乒乓队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在本届亚锦赛上获得1金3银的骄人成绩。我为新加坡乒乓队喝彩,衷心希望他们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为国争光。

一个外国教师对本地双语教育的观感

(2012-03-06)

早报导读
徐育讯

  作为一位在新加坡生活刚满半年的台湾人而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令我感到惊奇的。

  在台湾,我们全部的人都能讲流利的华文,但说到英语,却是许多人的痛,小学英语课程一星期只有两节,成效非常的差,很多学生到毕业还没办法书写完整的26个字母,英语好的学生全赖校外补习班。即使到初级学校毕业,能自信地与英美人士交谈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新加坡人的英语程度非常高,小学五年级的字汇已比台湾一般初级学校深且广,这也难怪,因为除了母语课,其他课程都是以英语授课,但有一点,台湾及新加坡学生对第二语文的态度是相同的:台湾学生恨英语,新加坡学生恨华语。

  为什么?这绝不是巧合。我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仅仅在课堂上、书本上、考卷中出现。语言是这样的博大精深,需要把它融入生活,甚至平常思考时也使用它,若只将之视为考试科目,那绝对是悲剧一场,写出来的文章,文法语义完全不通。

  我任教的班级中,华文英文俱佳的皆是中国来的学生,他们平常在家中与父母以华语交谈,在学校上课则以英语,平常阅读华语、英语书,有一位初读小一时,因不懂26个字母,考卷被老师撕碎丢到垃圾桶,但小五的他现在已是全级第一名,我猜想,他们应该是双语教育下的成功者吧!华语、英语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平衡。

  是中国来的学生比较聪明吗?绝对不是。原因在家庭教育。

  “母语”本来就该是和父母亲人沟通的语言啊!在学校说华语的机会已经那么少,回家就该多使用母语,这才是语言的真义,不是吗?

  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要更加成功,我认为,除了政府需多提倡华语的重要性(各机关服务人员需懂华语),在家庭教育上更是需要落实的根本!

站长的话

(2012-03-07)

早报导读
  在中国年轻人英文能力增强之际,本地学子却在考试后焚华文教科书泄愤。这对于把双语教育等同双文化,且自以为占据中外交流要津的新加坡,无疑是催命的警钟,需要跳出对自我宣传的迷信,认真审视现实。

  华文是否难学,本地学生为何出现憎恨华文的极端情绪(以前为了逃离华文学习而举家移民洋人国家,现在干脆焚书泄愤),似乎一直让很多国人乃至教育家百思莫解。学生在考试后焚书,并非新加坡独有,在教育体制僵化、学习压力巨大的中国,学生也开始流行在高考后焚书撕书。

  华文的教学是否真的做到“少教多学”、“乐学善用”?经过了几次教学改革,社会整体华文水准依旧未见改善。随着中国新一代英文能力的增强,新加坡的双语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华文真的那么讨厌吗?

(2012-03-07)

早报导读
● 吴惠珍

  拜读了2月27日《联合早报·早报中国》刊登的韩咏红“京城偶遇”专栏文章《表妹到北京》,看到她的表妹那种学习的态度,使人欣喜,觉得新加坡需要的就是像表妹这样的年轻人。文中提到“她是属于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小孩”,而她学华语的动机是“我的华文不好,去美国念大学我想学第三语文,可是第二语文都不好,再学第三语文没意思,所以需要把华语学好一点”。

  读到这里,一个对于学习态度认真,可爱的年轻人的面貌耀然纸上,诚如作者所说“承认不足,然后努力学习”,她对于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与精神,让人敬佩,更可以成为我国年轻人的借镜。我们何必羡慕美国能培养出一个林书豪,我国也有对学习充满热忱,放眼世界的年轻人。

  可是镜头一转,在《早报星期天·想法》上读到杨君伟的《燃烧吧,华文!》,令我震惊的是真的有人这么恨华文吗?恨到要把它烧掉,那我国政府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岂不白费心机。更使人痛心的是,“两个事业有成也兼顾家庭的母亲,用流利的华语形容女儿有多痛恨,从小学到中学折磨了他们十年的华文,烧书是要把心中的怨气付之一炬”。我在这里并没有谴责的意思,只是心里纳闷,家长对于这种行为所持有的态度,是劝说?是严厉地纠正? 还是对女儿的这种行为默许?作者没有说明。它也让我想到,不久前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出版了《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这本书后,把所得全数捐出成立基金,就是为了培育双语人才。这番苦心,令人敬佩。可是,尽管政府费尽心思培养双语人才,但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其实,学习双语是个老掉牙的课题,真是欲说还休。30多年了,还在讨论。过去,政府曾经用过不同的口号来鼓励年轻人学华语,例如,利用经济的利益,要和中国通商,懂华语会有很多优势;华人要懂得华语才能懂得传统文化的价值等等,可说用心良苦,至于成效如何,有目共睹。

  看看我们周围的国家,人们却很积极学习语言。以中国的年轻人为例,引用韩咏红表妹的实地观察: “中国的年轻人的英语很好”。还有香港,我的外甥女,早期华语(他们称为普通话)很不灵光,带有很重的广东腔,英语也不好,可是几年后,我再见她,她不但坚持跟我讲华语,英语也已经达到应有的水平,使我对她刮目相看。

  外甥女学习华语的过程,没有口号,没有被动,只是一心一意要把语文学好,在职场上,生活上,能够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此外,我曾遇到几个印度尼西亚青年,他们的华语也好让我惊讶,用词语句都很有水准,我很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华文这么好,他们告诉我,在他们成长的国度里,要学好华文,很不容易,新加坡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他们很珍惜。

  以上的许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双语再也不是我们的特有优势,别的国家已经迎头赶上,我们的心态也应该有所改变,再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范畴里,改变心态,迎头赶上,与时并进,才是当务之急。不然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时代的洪流里,很容易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