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华文真的那么讨厌吗?

(2012-03-07)

早报导读
● 吴惠珍

  拜读了2月27日《联合早报·早报中国》刊登的韩咏红“京城偶遇”专栏文章《表妹到北京》,看到她的表妹那种学习的态度,使人欣喜,觉得新加坡需要的就是像表妹这样的年轻人。文中提到“她是属于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小孩”,而她学华语的动机是“我的华文不好,去美国念大学我想学第三语文,可是第二语文都不好,再学第三语文没意思,所以需要把华语学好一点”。

  读到这里,一个对于学习态度认真,可爱的年轻人的面貌耀然纸上,诚如作者所说“承认不足,然后努力学习”,她对于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与精神,让人敬佩,更可以成为我国年轻人的借镜。我们何必羡慕美国能培养出一个林书豪,我国也有对学习充满热忱,放眼世界的年轻人。

  可是镜头一转,在《早报星期天·想法》上读到杨君伟的《燃烧吧,华文!》,令我震惊的是真的有人这么恨华文吗?恨到要把它烧掉,那我国政府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岂不白费心机。更使人痛心的是,“两个事业有成也兼顾家庭的母亲,用流利的华语形容女儿有多痛恨,从小学到中学折磨了他们十年的华文,烧书是要把心中的怨气付之一炬”。我在这里并没有谴责的意思,只是心里纳闷,家长对于这种行为所持有的态度,是劝说?是严厉地纠正? 还是对女儿的这种行为默许?作者没有说明。它也让我想到,不久前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出版了《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这本书后,把所得全数捐出成立基金,就是为了培育双语人才。这番苦心,令人敬佩。可是,尽管政府费尽心思培养双语人才,但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其实,学习双语是个老掉牙的课题,真是欲说还休。30多年了,还在讨论。过去,政府曾经用过不同的口号来鼓励年轻人学华语,例如,利用经济的利益,要和中国通商,懂华语会有很多优势;华人要懂得华语才能懂得传统文化的价值等等,可说用心良苦,至于成效如何,有目共睹。

  看看我们周围的国家,人们却很积极学习语言。以中国的年轻人为例,引用韩咏红表妹的实地观察: “中国的年轻人的英语很好”。还有香港,我的外甥女,早期华语(他们称为普通话)很不灵光,带有很重的广东腔,英语也不好,可是几年后,我再见她,她不但坚持跟我讲华语,英语也已经达到应有的水平,使我对她刮目相看。

  外甥女学习华语的过程,没有口号,没有被动,只是一心一意要把语文学好,在职场上,生活上,能够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此外,我曾遇到几个印度尼西亚青年,他们的华语也好让我惊讶,用词语句都很有水准,我很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华文这么好,他们告诉我,在他们成长的国度里,要学好华文,很不容易,新加坡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他们很珍惜。

  以上的许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双语再也不是我们的特有优势,别的国家已经迎头赶上,我们的心态也应该有所改变,再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范畴里,改变心态,迎头赶上,与时并进,才是当务之急。不然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时代的洪流里,很容易就被淘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