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0, 2012

邮局·忧局

(2012-02-06)

早报导读
(作者为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来自德国,2007年来新)

  长期住海外,家人却远在欧洲,对于信息传递很自然产生一种敏感。进入了21世纪,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电子媒介,无论电邮或面簿、Skype还是手机简讯,都改变了我们日常来往的模式。但是跟远方的家人亲戚交往,尤其是老一辈,还是常常依赖传统的渠道。若身处海外或者海外有亲人,邮局就成为很重要的中介。

  1月初去了吴哥窟玩,返新之前写了几张明信片(我老妈特别注重这一点,去旅游而不寄明信片,肯定会挨骂),本来可以请宾馆前台帮忙寄,然而还是有点顾虑,可能在新加坡寄比较安全?结果却告诉我,这种想法错了。

  从柬埔寨回来的第二天,将明信片送到了邮局,顺便还寄了几样别的东西。过了三个多星期,结果是:寄给澳大利亚朋友的东南亚料理收到了,给我妈的明信片也收到了;同时寄德国的爸爸和姥姥的明信片却没有收到,而寄给中国岳父母的几张照片,同样没收到。呜呼哀哉!

  这如果是第一次邮件丢失的话,我也不会说什么。然而,往返路程中邮件不见了,似乎已成为常态。去年12月我妈寄来的圣诞卡,过了农历新年还没收到,这且不算;更令人痛苦的是,去年9月份我生日,姥姥写了信给我,同样未曾收到。90多岁的老太太,亲手写信,亲自送到古老城镇那庄严的邮政大楼投寄,结果被无情的邮局职员弄丢,实在叫人伤心。

为什么在新加坡寄信收信这么不可靠

  去年最夸张的一件事,却是我订购的学术刊物,也在途中不见了。做学术研究,有些核心期刊涉及到自己的研究,只好自己去订。其中某刊,一年四期,我居然一期都没收到!曾经向出版社抱怨,他们答应补寄,结果又没有收到。地址是正确无误的——出版社寄来的广告与订单,我都一一收到了……

  邮寄信件的过程出意外,一般来说双方都可能有问题。然而,我在中国住过两年,当时网络尚未发达,凡信件都要靠邮局,据我所知,两年间一封信也没丢。同样在台湾呆两年,也不记得出现过任何问题。为什么在新加坡寄信收信却这么不可靠?

  而且,还没谈到时间。台湾邮局效率高,寄往欧洲的信,大概五到七天就能收到。从中国写的许多信,平均要七到十天。然而,从新加坡寄信,无论到欧洲到美国,最起码要两个礼拜,甚至更久,实在令人无法理解。都是靠飞机,为什么新加坡邮局比邻国的要慢那么多?

  最要命的是,跟包裹不同,我们信件除了送邮局以外,就是别无去处,只能默默忍受着邮局的低效率与缺乏责任感。

在网络化的电子时代,时间与空间都在拉近,只是长期住海外,才不时会感受到实际的距离还在;而最普通的信息来往渠道若突然中断,这种距离感就变得格外尖锐、刺痛。

  姥姥眼睛不好,走路亦不方便,跑一趟邮局很累。久未听到我提她的信,终于打电话来询问,我只好赶忙说收到了、道谢,因为不想让老太太失望。但我还是要问:我为何要向姥姥撒谎?


疯子校长

(2012-02-06)

早报导读
● 何濛

好为人师

  《为教育疯狂,值不值?》

  无意间打开东方卫视台,看到上述节目播映。有几个教授和专家严厉谴责一名被称为”疯子”的校长。抨击他 “无视国情”、“胆大妄为”、 “损害教师”、“谋取私利”等等。校长坐在演播室挨批,成众矢之的,为什么?我感到好奇,同情和疑惑。

  只见校长不愠不怒地回应:“难道城里的孩子就命贵?山里的学生娃就不该享受优质教育?我要以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实施教育均衡!我的目标很简单——若干年后,果宝要走出100个大学生。”

  噢,原来他做了些不可思议的事,受人责备,只是为了让孩子树立理想,走出大山去深造。

  节目看完后,我立即上网搜查,了解详情。校长朱光俊任职于贵州省大方县牛场乡的果宝小学。那是个贫穷乡村,学生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很多。为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他制订了学校的发展蓝图,可是得不到上级的拨款去实施。

  于是,他倡议贷款建校,校长和教职员相继押房借贷,凑了近200余万,使工程有了着落。接着,教职员要每月还贷,囊中羞涩,日子清苦。而朱校长本人也贷款20余万,还把房屋和老母的棺材本也赔进去。虽然大家认同校长的做法,无怨无悔。但他们的家人都怨声载道,投诉校长。

  有一位受访的年轻老师陈永焮表示支持校长举债办学。他说,第一天来学校报到,校长没让他进课室教书,而是要他翻山越岭去家访,目的是让他目睹山区人民的生活现状,由对贫困山民的同情转化为献身于山区教育的热情。因此,他已打算永远留在农村,为教育山里的孩子而尽力。上海交通大学有一名教师倡导20多名博士生,让每两人轮流到来支教一个月,为教育山里小孩尽力,让他们看到明天和希望。

  原本只有200名学生、8名教职员工的果宝小学。今天有1100多名学生、近50名教职员工,还有附属初中。更令人称奇的是,如今的果宝小学校园漂亮、设施齐全,不仅有电脑、音美教具、体育课和实验课器材,还有宿舍、食堂、公厕、医务室、小超市,甚至还有露天大电子屏幕、游泳池、溜冰场。因此,被誉为大山里的“城市学校”。

也许,我们不赞同朱校长这种借贷办学的做法,但他的办学理想和精神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偶遇

(2012-02-06)

早报导读
● 杏瑜

天南地北

  “啊!好久没见了,好么?”巧极了,在银行外遇见他。 嘿,各为生活奔波三十多年,句句贴心的话,在紧握双手的同时,聊起了往日的情谊。于是,边说边走到附近的咖啡店“la kopi”去了。

  那些年,男女朋友坦诚欢聚,没带猜疑忌妒的心机,没用过斤两去计算得失。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些漫不经心的嘱咐话,便能掏心掏肺。

  后来在婚姻路上各自找到了另一半,谁都不愿成为离群的孤雁。甚至会选个假日带着身边的她来叙叙旧,那份对友情不散的心是值得赞赏和珍贵的。

  有了孩子嘛,养家糊口担子加重了些。联络时,电话另一端传来疲惫语调:“工作里的忙和加班时的累,第一时间想的是睡觉咯。”从一问一答话家常,都明白维持家计的艰难和无奈。

  当满怀期待相聚的心,跌入北极的冰川里,只能这么想:就等吧!等孩子长大,等孩子成家,等退休,等……

  见到他想讲:“等到头发都泛白了,最担心哪天站到棺材边说永别的话。”

  听他谈起年轻时晨昏颠倒,拼搏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是卸下家庭重担,过安乐自在生活。可目前空闲时间或许还有,却偏偏少了健康与金钱。

  “唉,岁月不留人呐,血压有点偏高,走稍远的路,不只气喘,心跳也会加速,没告诉她们怕……以前日子不容易,咬紧牙关就熬过去,往后日子,只求平安二字。”他边说边喝着杯中kopi,还看了看我。

个性开朗的他,缓缓说出委屈和忧虑的话,顿时心情倍觉难受。乐龄时光虽说过一天算一天,可生活绝不是一潭死水。更不能抱着患得患失的情绪过活,否则病痛就跟着来了。试想一生除了亲情,老伴相随外,盼的不就是知心好友声声慰问,以及那牵肠挂肚的心意和祝福么。

  临别时他说:“唔,等有空,大家再……”

  “不,别等了!用手机联络吧。选个时间,聚一聚!”我急促地说。他频频点头,带着欣喜的目光走向车站去。


共生

(2012-02-07)

早报导读
● 李永乐

客船钟声

  生物学有个现象叫做“共生”,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对彼此都有利。比如白蚁肠内的鞭毛虫,帮助消化木料纤维,白蚁则提供养料给它,双方互相关照,任何一方少了对方都不行。

  其实大千世界当中,根本没有绝对独立的事物,所有物质与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因缘的和合,在时空的转移下,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持续作用着和发生着。共生将带来分享,掠夺则导致消亡。

  拿“共生”的这一概念,检验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与生物性的需求无关。中学时代读到话本《伯牙摔琴谢知音》,当年青涩的思维始终无法理解,只以俞伯牙与打柴的钟子期“友情深厚”解读,多年以后才了解故事蕴涵的真义。

  野岭樵夫钟子期,懂得欣赏瑶琴大师俞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是当之无愧的知音人,第二年中秋两人相约前,子期不幸病逝,伤心欲绝的伯牙,因感慨知音难寻而摔琴,他的琴艺与子期的善听,显然已是共生关系,单方面无法存在。

  子期与伯牙的“共生”,就与生物需求不搭界,而是建立在感性层面上,再以伯牙本人为例,他的那把据说伏羲氏所造的瑶琴,当然属于琴中的极品,倘若没有遇见俞伯牙这么一位绝顶高手,必然也是一种遗憾。

  依此类推,一台上好的钢琴,不能缺少技艺高超的琴师,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也得有个武术高强的侠客,否则亦难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共生”关系,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必然激发最大的能量。

  然而人世间的相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多时候并不对等,好比说甲方和乙方,甲依赖乙的程度,大于乙对甲的需求,这样一来便形成不平衡的共生关系。作为实力较强的一方,能否以平常心对待,这就要看两方面的修养和心态了。

  世间的各种事物,为了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方式和方法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掠夺,另外就是分享。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通过掠夺手段,谋求达到高速发展的需求,于是掠夺自然资源、领土、人才,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信赖“分享”的声音,虽然较为微弱,却也不会完全灭绝,尤其是近年来,目睹天灾人祸频繁,觉醒的呼声渐渐响起来了,但要与“掠夺”一方抗衡,力量仍然远远不够。共生与分享,还要大家的努力。

只能放文字自由

(2012-02-08)

早报导读
● 阿果

三读空间

  或许啊,就只能放文字自由了,却放逐不了自己,在生命的孤岛上,我不是可以放洋远去的风帆。

  那一夜凉风殷勤,乱了身旁一片婆娑的树影。半个皓月点不亮夜空,独照一缕流云,骤然随风横空飞去。风仿佛将一切吹走,也吹走了过多城市的光害,人生需要一些幽暗与宁静,在幽暗与宁静中回归内心。

  我在月下任意弹奏内心的一片江湖,指法凌乱地复习着Leaving on a Jet Plane。上了几堂课虽依然对C、D、G和弦很生疏,然在不流畅的韵律中已能逐渐摸索出片刻协调的节奏。如果生命能有瞬间的美好,有风有月有疏影有自己的音符也应当算是了。

  虽没有倚剑没有长啸,没有举杯没有起舞弄影,然谁心底不隐藏一股不羁的豪迈与侠气?策马江湖的孤旅是浪漫的向往,彳亍人生的孤旅却是难以名状的况味。那天在网上听蒋勋谈生活中的唐诗,聊起谪仙李白的《月下独酌》,说那是洒脱中的孤独感。贬谪凡尘的仙人注定是孤独的,没有同类没有知音,只能以明月为伍以清影为伴。但有谁是不孤独的?王维穿越千年的啸声,当时不也只有幽篁听过只有明月听过?子昂幽州台上的泪光,除了悠悠天地又可曾有前人见过来者目睹?

  愿意耽溺孤独,以孤独酿出最酸楚烈酒的生命是疯子,因为疯子的内心世界,是最不为人所理解所认同的。而往往疯子才是哲人才是文人才是艺术的生命体,越是疯了就越是清醒,愈是清醒就愈渴望长醉,醉了就不疯了。没人是愿意发疯的,但这世上总是得有人担负起无人理解的疯子角色,这无关选择,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就只为了发疯而走这一趟孤旅的生命。

  有的时候,会很莫名地感觉很孤独。总有千言万语镌刻心底,纵使刻痕渗出血丝,也只能独自默默让伤痛结疤。有些话是不能够说出来的,有些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的,又有些是不晓得能说与谁听的。天地浩瀚,人生如寄,多少伤心事,萧瑟为谁吟。

  或许啊,就只能放文字自由了,却放逐不了自己,在生命的孤岛上,我不是可以放洋远去的风帆。守着孤岛直到老去,化为了尘土,三分随风浪迹天涯,七分留待机缘,若是有幸,愿成就一朵花的春天。大半辈子上下求索,却求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是上辈子太懒散了,这辈子注定慧根不足,只得一世苦苦追寻,纵使徒劳,也只能在徒劳中,体悟原来这就是人生。

  第四堂课学了Leaving on a Jet Plane,第八堂课将学弹In My Life。或许到时候,当我掌握了所有和弦的指法,我就可以不必言说了,也不必吟唱了,在自己孤旅的江湖,让音符拼凑一遍遍的In My Life,找回今生曾经踏足的每一个地方,找回还健在或已离去的友人与爱人,给荒草,给晓风,给残月,给平野,给星辰,给再也听不到的钟声,给飘渺天地间的那一只沙鸥。

学前母语教育

(2012-02-08)

早报导读
● 尤今

闲云舒卷

  近年以来,在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英语作为家庭用语,有些孩子在潜意识里,甚至错误地以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雪上加霜的是,我国许多幼儿园都以英文作为教学与活动的媒介语,这种现象,使学前母语(华语)教育的启蒙与推动变得困难重重。

  在今日全国华文水准普遍低落的情况下,大家不断地深入各个层面探讨病因,然而,举足轻重的学前教育却被忽略了。

  为了了解我国学前母语教育发展的现况,南洋女子中学的少年记者们特地访问了汉语文中心的校长韩永元、联合早报执行记者兼“亲子营”专栏作者林弘谕、国际学校幼儿教育教师依林、新意园幼源幼稚园教师蔡勤;通过了他们条分缕析的精辟分析,深刻地了解了推动学前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也深入地探讨了目前我国学前母语教育所面对的困难;当然,更重要的,他们也“各自精彩”地介绍了多种趣味盎然而又能收实效的教导方式。

  受访者一致认为,父母的态度,对于学前孩子学习母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韩永元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母语,原本指的是孩子们牙牙学语时首先接触到的语言;然而,新加坡社会的现实情况,却促使许多年轻的家长选择自小在家中和孩子讲英语,甚至,连爷爷奶奶都跟他们讲不很灵光的英语,这无形中导致母语的概念模糊化了。他说:“入学前的小孩子,注意力较难集中,在家里又没有一个学习华文的良好环境,因此,教他们华文,难上加难。”他重申:“家长如果重视华文,小孩子学习华文当会事半功倍,我国一些功利主义的家长,把考试当成学习目标,这当然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联合早报的资深记者林弘谕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认为3至5岁是孩子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要让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把母语学好,要诀有二:其一、父母应该刻意在家里创造学习语言的小环境;其二、父母应该刻意激发孩子对母语学习产生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是一方沃土,孩子呢,是沃土里的植物。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大环境是以英文为主流,父母必须坚持学前教育,自小从家庭开始不断的加以熏陶,孩子才能循序渐进地把母语学好!”

  新意园幼源幼稚园教师蔡勤小姐强调,家庭对孩子的学前母语教育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许多孩子一天24小时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因此,家是他们能够最好学习与运用母语的地方。

  教导幼儿的方法,五花八门,缤纷多彩。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家都认为“积极激发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之本。


要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韩永元认为应该通过“形声字”和“象形字”以让孩子具体切实地认识汉字的美丽,一旦他们明白文字的组成概念,不但有利于学习,而且,也能让他们体会学习华文的乐趣,这肯定比死记硬背来得更有效。

  林弘谕从小便给儿子们购买中国四大名著的简版漫画,借此启迪他们的阅读兴趣。此外,儿子年幼时,他常常用华语为他们讲述故事,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这种“寓乐于教”的方式,既灵活又有效。

  蔡勤认为教导学前儿童华文,必须和现实生活挂钩,在幼儿园里,她刻意以简单的日常用品或食物等,来引起小朋友们对学习华语的兴趣,这一方面教会了他们许多应付日常生活的实用词汇,另一方面,也帮他们打好华语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依林,她在国际学校教的是华文,可是,教导的对象却多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孩童。她通过自创的歌词、舞蹈和各种各样富于创意的游戏与活动,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堂。孩子们下课回家后,还兴致勃勃地播放华文歌曲,学着上课时老师教的舞步,跳得不亦乐乎。家长不明白歌曲的内容,好奇地向依林求询,依林就把歌曲的音频视频以及翻译注释都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家长,家长在耳濡目染下,也对华文产生了兴趣,天天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学习!

  道路漫长,任务艰巨,我们需要的,是全民的努力。

  最近,李光耀双语基金成立,旨在提升学前双语的教学素质,刊载于《源》杂志第94期这篇意义深长的报道,正好为学前母语教育的推动提供了多个不同的视角。


爱是那么的纯粹

(2012-02-08)

早报导读

文/徐誌霙

  莎士比亚曾说:“爱不需要解释,却又可以解释一切。虽然爱情只是众多情感中的一类,但它远比其他来得深刻,来得无奈。”他说的一点没错,爱是盲目的,时而甜得像蜜糖,时而又苦得像黄连。常听人说爱情能滋润一个人的心灵,那的确是爱所给予人类的一股神奇力量,引领着我们去追求美丽的梦想。当两个在不同背景和环境中长大的人碰在一起,擦出爱的火花,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欢喜的事。陶醉在爱河里的人是幸福的,是欢愉的,也是在经历成长的一大里程碑。

  爱过,才学会彼此包容,互相谅解。爱让人懂得去欣赏人世间的不完美,也让人明白世间的美好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拥有。虽然有些爱短暂得如昙花一现,却也轻轻地在心底留下了烙印。有些爱情只能用刻骨铭心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通常是遭到重重阻碍的爱情。因为付出很多,也爱得很深,所以在分开的时候,心里总是带着千万个不舍。深陷情网而无法自拔的感觉的确不好受,里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当事人可以体会。那厚厚的情网缠着的是人的一颗心,把心缠得密密麻麻,让人无法逃脱。在越陷越深时就会失去理智,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义无反顾,不计后果地往前奔跑。虽然到头来可能一无所有,可是爱就是让人觉得受苦也是甘之如饴。

  爱教导了我们不计较地付出,不追讨任何回报,甚至到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为了爱而牺牲或改变自己。变得更有责任感,变得更坚强,变得更慷慨。这种爱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在有孩子之前,过惯了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日子。可是当一个人升级为父母时,他不再仅仅为了自己生活,而是多了个可爱的小生命仰赖着他成长。他开始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他要把最美好的都带给家里的宝贝孩子,为了这样,不论多辛苦,他都要努力挣钱供给孩子世间最好的。那就是爱给予生命的推动力,让我们排除万难,向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爱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可以短暂,也可以细水长流。它是那样的千变万化,又变幻莫测,让人无法捉摸得透。有的爱很明显,有的爱却匿藏着,有的很粗糙,有的却很细腻。不过,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爱,一个被爱着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静静地躺在心底,滋润着灵魂。

  在这个充满爱的季节里,我希望每个人都会得到爱所给予的祝福和快乐,也把爱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祝愿大家情人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