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吴慧敏:老人·小孩·绿地

(2012-03-03)

早报导读
● 吴慧敏

新加坡正迈入一个老龄社会,土地的使用是否还能够以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考量?是否还应该事事以拥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为先,值得大家好好的思考。

  最近,一些新加坡人热心地为托老中心找“家”。有人建议设在组屋底层的空间,也有人建议设在新一代的小贩中心顶层。更有人投函报章,对联署抗议建“托老中心”和“乐龄公寓”的国人表示不齿。

  这些民间的声音都是好的,显示越来越多新加坡人正开始关注银发族的课题。

  上星期天,本报也报道了日本一个将托老和托儿所二合一的设施。根据该篇报道,让老人和小孩一起生活,除了让小孩学习敬老、懂得关爱他人,也能让老人变得活泼起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都大有改善。

  报道说,孩子们如果哪一天发现平时一起做早操的爷爷或奶奶不见踪影,就会紧张地东张西望,到处打听:“怎么不见某某人呀?他(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

  老人们也从原本抗拒老人院,到喜爱老人院,并期待自己能够长命百岁,每天看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成长。一名老人就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的生活多姿多彩,孩子们喜欢围绕着我听故事,一些小朋友还喜欢跑到我床上,和我一起睡午觉。”

  其实,老人和小孩有不少的共同点。在生活起居上,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协助或照顾。在心理上,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重视。

  在身体上,他们的抵抗力较弱。在饮食方面,他们同样需要少盐、少糖、少油,多瓜果蔬菜,但可口绵软的食物。在环境方面,他们都需要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晒一晒早晨的阳光,做一些轻松简易的户外运动。

  可惜的是,我们的托老和托儿设施却大多设在钢骨水泥森林里,能够看到大片绿地,方便老人和小孩一起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起晨运或散步的,几乎找不到。


长时间待在密闭不通风的室内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气闷、头晕、鼻塞、流泪等现象,甚至引发老人和幼儿的哮喘和过敏的反应。

  相反的,绿颜色却能缓解视觉疲劳,植物所散发的氧气能让人心情舒畅愉悦。至于和煦暖人的阳光不仅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还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有人或许会说,新加坡的土地稀少,必须密集使用,自然无法让托老和托儿设施享有这些稀少的土地资源。

  但新加坡难道不是个花园城市吗?全岛各地其实拥有许多公园和绿地,最近国家公园局公布的蓝图也显示,全岛20个公园将被一条150公里的环岛绿道环绕起来。

  像园艺园林(Hort Park)、植物园、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碧山公园(Bishan Park)、榜鹅尾公园和白沙公园,都是我心目中非常美丽的公园。

  当然,不是所有公园都能够与之媲美,但是几乎每一个组屋区和新镇,都拥有自己大大小小的公园和绿地。让更多的老人和小孩接近公园和绿地,真的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吗?

  将公园旁边和公园内的地皮卖给房地产发展商,兴建昂贵的高档公寓,或者高级豪华的餐厅和Spa,确实能够为国库带来很可观的进账。但这是否是新加坡人想要的一个生活环境?

  新加坡正迈入一个老龄社会,土地的使用是否还能够以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考量?是否还应该事事以拥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为先,值得大家好好的思考。

  国家对土地用途的优先顺序,可以轻易地看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到底是完全以金钱挂帅、经济为纲?还是以人为本、护老惜幼?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国家对老人和小孩的照顾,完全没有办法用投入和产出来计较。

其实,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心中最常牵挂的莫过于家中的老人和小孩。老人和小孩的健康和快乐,是无法用金钱换来的。只要老人和小孩的快乐和健康,无形中也能减少成年人的压力。

  当身边的老人看起来都不怎么快乐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怕老,无形中觉得有压力,必须多赚一些钱来防老。

  但如果有一天,老人也能够跟小孩一样,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到环境幽美的日间“托老所”得到专人照顾。饿了,有人把健康绵软的食物送到口边;闷了,能和老伙伴一起看电视下棋聊天读报纸;烦了,可以看看户外绿意盈然的草地,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温暖的阳光,那么,老或许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