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杨君伟:燃烧吧,華文!

(2012-03-04)

早报导读
● 杨君伟

扬声堂

考试成绩放榜,家长比考生更紧张。跟做生意的“考父考母”朋友见面,除了谈商业运作事项之外,聊天内容离不开他们去年参加会考的孩子,讨论他们的升学机会、求学心态和教育制度等课题。

  “女儿考完试那天,我提早回家,打算庆祝一下。刚进门就闻到浓浓烟味,吓了一跳。去到厨房一看,烧烤炉上冒着熊熊大火!我从水龙头盛了几碗水拼命往烧烤炉上泼,火势熄灭后才发现:原来女儿在烧书,是华文课本!”

  “我女儿也是!不过她取巧些,等成绩出炉后才采取行动。她跟我说:妈咪呀,一获知考试及格了,我就要烧掉所有的华文课本,你先不要扔噢!她不要我丢,因为她要自己一把火烧掉!”

  两个事业有成也兼顾家庭的母亲,用流利的华语形容女儿有多痛恨“从小学到中学折磨了她们十年”的华文;烧书,是要把心中怨气付之一炬。

  两个年方二八的小妮子不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非常秦始皇,痛恨华文的过程中竟错有错着向中国历史靠拢,呵呵!

  焚书坑儒,是暴君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作为一个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离不开华文二字的人,听到这样的叙述,让我绞心,也忧心。

  上个月到一所初级学院参加母语双周活动,给高中生演讲。虽然所有修读普通华文的中学生到了高中都要修H1高一华文课,人数却逐年下降。修读高级华文的中学生多了,是因为华文程度经已提升、更多人热爱华文?不。据了解,主要原因跟制度有关:只要念高级华文,申请初院时可扣除两分,还可豁免念H1,彻底解脱了;分数也只需区区的D7,根本不用拿A、B或C。

  不用拿A?在新加坡这个功利社会里,听起来多么吊诡。不过,事实确是如此,“不用拿A”反映了好些升上高中的华人学生的心态:A水准,不用读华文。

初院母语部老师也给我解释什么是S等级。原来,现在本地大学降低了对申请者母语成绩的要求,门槛几乎不存在。以前,AO华文和英文普通试卷的分数都是考大学的重要条件,而今学生可选择算或不算华文分数,算分的话,百分比低得微不足道,跟华文在教育体系里的地位相同。申请大学学位的标准是:只要中学考到D7或是高一H1考到S等级,就可以了。

  D7和S都是不及格的分数。华文或母语受重视吗?不言而喻。

  如果教育部已放弃考虑提升母语课在A水准的价值的话,那么,最低限度能不能给那些考H1H2和华文成绩出色的高中生一些奖励分,以示鼓励和重视呢?

  去年12月,国立教育学院英国语言文学部两位副教授在一个双语研究座谈会上指出,他们对双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显示,家长不够重视母语,而且学生每天在学校里使用母语的时间不到一小时,对学习起不了作用。我一直怀疑:每天只上一堂母语课,算得上是双语教育?座谈会上的语言专家张军博士一语道破:“我们的现行做法是双语课程设置,但单语教学。”

  另一位研究人员张小兰指出,家长认为孩子母语考不及格无所谓,跟官方政策不无关系,因为根据政府的定义,英语用途比较广。她也说,学习华文如果只强调文化传承和经济利益,这种效益无法持久。

  翻查1979年9月8日《星洲日报》头版新闻,标题是“李总理主持全国推广华语运动开幕指出,如果我们继续使用方言,英语势必成为华裔共同语言”。一语成谶,当年的推论变成今日的事实。讲华语运动从1991年至今的诉求对象是受英文教育、讲英语的新加坡华人。我们社会30多年来推广双语政策的成就,似乎是致使更多人说英语。

  33年前,政府下令全体公务员,包括在医院跟诊疗所服务的人员,特别是负责柜台工作者,必须用华语与公众人士交谈。是“全体”、“所有”,无一遗漏。21世纪的今天,政府的决策还能如此大刀阔斧、立竿见影吗?单单是教育部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不能见效,需要全体、所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在母语双周活动的演讲中,我分享了书法家顾建平先生在新加坡编撰出版的《字解》里头对汉字“华”的解释:华的金文形体像花。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小心呵护、不停灌溉,让华文茁壮成长?另外,我自己诠释“华”的繁体字,是横竖直线交织的一张网,这个象形字用书法写,像一面旗帜,也像一把燃烧着的火炬。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紧紧握在手里,让它得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是教育/文字/跨媒体工作者 blog.omy.sg/dannyyeo)

我自己诠释“华”的繁体字,是横竖直线交织的一张网,这个象形字用书法写,像一面旗帜,也像一把燃烧着的火炬。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紧紧握在手里,让它得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