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7, 2012

吴新慧:没有泥土哪有花

(2012-03-04)

早报导读
● 吴新慧

叶壹堂——Page One在2月23日正式结束其新加坡乐章的那一天,匆匆买了好几本书,70%的折扣,最终只须付50多元。拿着收据和手上一大袋的书,再看着书店门外张贴的告别通告,那种突涌而来的不知所措与伤感就是只能呆着。

  不知所措,因为买下的书“便宜到笑”,书中那几百到几十万个字记下的知识经历和感情,即狠狠的让自己有捡便宜的愧疚。

  不知所措,也因为书店的告别文,在轻轻感谢和敬道珍重的祝语中,又敬希能在中国、台湾及泰国等亚洲城市相见和服务,看着读着,也只能默默感受这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书店,不断在海外展翅高飞,却一直没能在自己家乡持久立足的无奈。

  很多人感慨在新加坡追梦需要莫大毅力和勇气、锲而不舍的傻劲,更需要本钱,无论那是从商、从政、从文或从善。这里的高租金和高经营与生活成本是个不争的事实,但看叶壹堂的网站细列它在泰国就有11家分店——其中7家在曼谷,而在租金也很昂贵的香港也有四家,就会不断问为什么。新加坡“什么都有”,就缺什么而没能让各种热忱与傻劲坚持下来,再精明的人也没能持久经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梦?

  前不久在离台北市不远的平溪和金瓜石小试当地的民宿,两个民宿的女主人都是十多年前,当孩子还很年幼就开始经营民宿的追梦人。在平溪的民宿是栋旧煤矿厂办公楼改装成的两层“窝居”,女主人把她年轻学设计的概念移植到民宿的设计与经营,间中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苦,还是坚持不做大,只做精,坚持不在网站上宣传,“只等着有缘的人来住宿”。在金瓜石的民宿,也是栋老房子改装,女主人同样选择低调,只愿意跟三三两两的住客分享她细心准备的咖啡和点心,以及真心保留和布置的老房子。对这两位女主人来说,她们经营和分享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情谊及梦想,而不是计算机里加加减减出来的生意。现实和理念之间的挣扎不是没痛苦过,但最终是把理念留下。平溪民宿的女主人说,能走多远是多远,梦想还在最重要。

  这是两个女人一心一意善待土地及老房子的追梦方式,而民宿在台湾正逐渐茁壮为旅游的另一风景线,同道人也正在努力打造台湾民宿的特有品牌。个人的梦想也逐渐有了志同道合的力量。

  建筑和文化遗产正逐渐成为新加坡人的情感寄宿,这不能简单的说是肚子饱了的结果。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要怎么发展总有它的选择,而选择就是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取向。大家都需要经济催生和再生其他资源,但需要并不等于迷信或过度依赖,以致经济成为被盲目侍奉的神,其他资源——包括对地方的感性联系,却没有可根深的土壤。

  为何中国的书店业跟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网上购书潮的冲击一一倒闭后,包括巴金的女儿李小林等有识之士在内发起“拯救”实体书店的行动?而早在去年底,上海浦东新区已先有千人发微博拯救一家民营旧书店;本周一,上海市政府摆出了姿态,宣布拨出1500万元人民币(约300万新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的建设,其中500万元是用于支持各类实体书店。

  出版业、书店和图书馆都是人文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知识与文化遗产的再建设与传承,书店一一倒闭,就不能只看作是行业的生老病死或“富不过三代”的企业规律,上海市民的自发拯救书店行动和后来市政府的表态支持,也说明了这个城市对知识及人文建设的态度。态度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土壤,土壤再决定了某种信念与价值观的持久与追求。


 新加坡建国的历史短浅,小地方还是有小地方追求梦想和感情的方式。本周刚出炉的新一代小贩中心建议书,是延续人们对小贩中心这特有新加坡生活方式的情感的一种表现,也是另一种“拯救”或传承地方文化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拯救一个行业。建议书提及要为小贩中心加设托老中心和托儿所,也要为弱势群体如特殊学校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及为居民提供社区活动空间,大家正集思广益为小贩中心拓展社区功能和地方情感与记忆的延续,这是可喜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些计划与行动不能只寄望于金钱的投入,否则就会很快沦为纯市场运作——只会吸引市场投机客,摊位租金被变相炒高,摊位也不断转让给无心经营只为牟利的小贩,这样小贩中心的建筑和名字即使被保留下来,美味和人情味已全无。

  没有泥土哪有花,不见生根哪得瓜,凤飞飞这首《沒有泥土哪有花》,是1979年台湾电影《春寒》的插曲,30多年前的歌,今天听起来依然令人回味,意义一样深长。

(作者是本报中国新闻主任)

建筑和文化遗产正逐渐成为新加坡人的情感寄宿,这不能简单的说是肚子饱了的结果。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要怎么发展总有它的选择,而选择就是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取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