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6, 2012

难写,就不要学了吗?

(2012-03-16)

早报导读
回应

黄英发

  拜读了曾玲3月14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的文章《关于幼儿华文教育的几点思考》之后,我觉得有些话要说。

  1957年,家父为了养儿防老,硬生生把我送进了华校。那时的小孩子,成天只会拉着鼻涕,挖着鼻屎,身上长着脓疮,幼儿园/K1/K2在那时是什么东西就连政府也不知道。

  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先生”(那时不叫老师)要我们在习字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老爸抓着我的手,横竖直勾点撇捺,总算把姓名歪歪斜斜地完成了。

  那时,没有简体,只有繁体。国文课(那时不叫中文或华文)除了抄写,还要毛笔字帖临摹,一周交上一篇小楷和六篇大楷,小孩子的华文认知就这样从艰苦勤奋,一笔一划的不断练习中累积起来。除了国文,还有自然和公民,犹记得:公民的第一课便教了“互相幫(帮)助”,除了要会读,还要会写。那时也不见得血压有所升高。

  国文的前几课到现在还记得:“手,拍手,拍拍手”、“拍球,拍球,手一拍,球一跳”、“哥哥大,拍大球;弟弟小,拍小球”、“来来来,来拍球,大家来拍球”、“不来,不来,我不会拍球”……

  当然,如果今天的K2能用这样的课目内容,或许更能“乐学活用”。

  简体字已经被规范化了,虽然有许多汉字还是简不来,但大体上一般常用字都被简化了。

  文中提到的身体、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是小孩子天天看得到的,如果不嫌弃,还可以用它玩游戏。现在的小孩子,比起我们以前是聪明了许多,这点小困难应该是可以克服的,小孩子模仿能力强,学习能力也相对不弱,“加把劲”,应该是家长对他们的鼓励。

 想想如果没有简体字的话,或许有那么一天,孩子会问父亲:“Hey daddy,你能不能不要姓嚴(严),这个字很难写的嘞!

  难写,就不要学了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