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6, 2012

张嫥芯:轻老易 亲老难

(2012-03-11)

早报导读
● 张嫥芯

新声代

“呷翁芳芳,呷囝赤赤。”(福建话拼音:jia ang pan pan, jia kia chia chia)

  一位长辈在聊天时,以这句福建话感叹着。

  这位阿姨解释:“我是这么认为啦。吃老公的饭是香喷喷,可是靠儿子养,吃的就是粗茶淡饭。”

  她并非认为子女会刻薄她或是养不起她,只是靠孩子吃饭,有时难免要看孩子的脸色。

  当时,我第一个念头是:靠丈夫不见得一定比靠子女好,天底下对太太小孩家暴、抛家弃子的大有人在。何况,当父/母孑然一人时,也有不少子女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可是最近发生的事,让我觉得“呷囝芳芳”不如想象中来得容易。放到现实中试验,这种一厢情愿,自以为有能力被人依靠的单纯想法其实不堪一击。

  最近,朋友的母亲因为尾椎移位造成日常生活行动不便。由于朋友不在母亲身边,一时之间也无法辞掉工作赶回来,所以我就把这位阿姨接到家中,但最后照料阿姨起居饮食的不是我,而是我母亲。

  事情的发展不禁让我和朋友都感到汗颜。明明踏入社会令我最自豪的就是有经济能力独当一面,没想到只不过是照顾一位老人家,我就已经做不来。试想想,如果家中的老菩萨生病了,到底谁可以担起看护的责任?

事实证明,我们这一代虽然受过较高的教育,生活过得比长辈当年好,可是照顾和奉养双亲的担子不见得比上一代来得轻。一来我们的兄弟姐妹较少,所能依靠的家庭支援有限;二来双薪家庭的模式意味着无论是谁的父母生病,做丈夫或妻子的都难以放弃事业,效法母亲当年伺候祖母那样去照顾家中的长者。

  我们都知道战后的婴儿潮将陆续晋级成乐龄一族。数据也显示,到了2020年,新加坡65岁以上的银发族达60万人;到了2030年,这个人数将接近100万人。虽然,我们的大脑都清楚接收到这个信息,但情感上有多少人作好准备面对自己的父母会有老去的一天?

  当那天骤然降临时,我会不会开始在浴室地板贴上防滑垫,或在家中装扶手或是添置可移动的小马桶?我又会不会从那天起停止跟父亲拌嘴,停止劝他不要抽烟,停止从我的角度出发要求他改变生活习惯,然后彻彻底底地接受他就是一个以他的方式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

  理智上,我清楚明白父母会垂垂老矣,但情感上我还是难以接受日子一天天过去,意味着大家在一起的时光越来越少。这种理智和情感上的断层不仅出现在我身上,同时也以另一种形式投射到普罗大众。

  近日来,部分民众因为不想组屋楼下建设日间护理中心,或住家附近盖乐龄公寓而怨声载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少人还没做足面对老年课题的心理准备。

  日后,岂止会有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和安老设施将出现在“大家的后院”,如果以上述的数据推断,到了2020年,无论是公共交通工具或是在组屋邻里,相信都可见到许多银发族穿梭于我们之间。

  令人心寒的是,那些不愿安老设施建在自家楼下的受访民众,他们的年龄介于30到40几岁。虽然这些壮年都认为“老年”离自己很远,但他们是否曾想过,当“轻老”的想法延续到下一代时,这些人也难保会被30年后的青壮年所容忍和接纳啊!

  两代之间本来就因时代有别而存有代沟,做子女的因无法跟着父母在同一个年轮上老去,而难免会以晚辈的想法去批评父母,难怪老人家总觉得老伴最好。可是大家都应当记着,当你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像两年前那样熬夜时,其实我们也正在以自己的速度悄然地老化着。

(作者是本报记者)

令人心寒的是,那些不愿安老设施建在自家楼下的受访民众,他们的年龄介于30到40几岁。虽然这些壮年都认为“老年”离自己很远,但他们是否曾想过当“轻老”的想法延续到下一代时,这些人也难保会被30年后的青壮年所容忍和接纳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