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5, 2012

李静仪:公交业者不应各自为政

(2011-12-3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目标
[名家专评] 黄彬华:金正恩遇到了幸运之神
[中国早点] 救助还需灵活多元
[中国政情]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 李静仪
  在2012年来临之际,作为一个公交使用者和采访交通线新闻的记者,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公交服务能做到真正从乘客角度出发,时刻以乘客为中心。

2011年来到了尾声,对依赖地铁和巴士代步的公共交通乘客来说,今年原本应该是令人引颈期盼的一年;衔接主干线的环线全面开通,列车直接开到许多人住家门前;裕廊东转换站月台和轨道增建工程竣工,新列车也陆续投入服务,舒缓了地铁系统长久以来面对的瓶颈问题。

  没想到好事多磨,近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列车瘫痪事故,使得这一年在地铁故障余波未平的梦魇中结束。

  新旧地铁线频频出状况,不仅为公众带来诸多不便,也曝露了SMRT地铁公司应对突发事故的不足之处,更凸显了两家公交业者缺乏沟通的弊病。

  两个多星期前,南北线在下班尖峰时段突然大瘫痪时,一名友人正在港湾站乘搭东北线列车到多美歌站,准备转搭南北线回家。

  结果他在多美歌苦等了好久都不见列车前来,最后才得知南北线瘫痪了。他不得已只好临时改搭环线到碧山,然后走路回大巴窑的住家。

  要是早在他进入港湾站踏上东北线之前,地铁公司就及时通知乘客南北线故障,他和其他受影响的乘客大可直接从港湾搭环线到碧山或到其他站转车,服务瘫痪的南北线地铁站也不会一下子就涌来这么多人。

  问题就出在经营南北线的SMRT企业和东北线业者新捷运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及时让使用不同路线乘客知道另一条地铁线故障的消息,以致大家还“蒙查查”。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德纮博士看来,SMRT和新捷运在碰到如此紧急状况时,其实应该动员资源,互相支援,而不是抱持自扫门前雪的态度。

这两家上市的公交公司虽然经营不同地铁线,但在营收方面还是处于竞争状态。
  可是公交系统应该是一体化的,对一些乘客来说,哪条地铁线是由哪家公司经营,他们可能也搞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在“游走”于不同地铁线和交通工具之间,整个过程应该是通畅无阻,掌握最及时的信息也极其重要。

  随着日后更多新地铁线的开通,以后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公交经营者,确保业者之间不要各自为政,让整个系统真正做到无缝衔接尤其重要。

  业者服务“不咬弦”也体现在地铁日常运作上。例如平日早晚尖峰时段前后,客流量最高的南北与东西线已把列车间隔时间缩短到三四分钟,但环线和东北线还是每四五分钟来一趟,环线在非繁忙时段甚至是每七分钟才有一趟,让人望穿秋水。

  对急于转车前往目的地的乘客来说,即便主干线列车川行更频密,其他地铁线没有积极配合,也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搭到车,结果只能在月台干等。

  负责监管的陆路交通管理局自2008年誓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陆路交通系统的愿景后,一直设法加强两个业者之间的融合,以填补公交服务的“空隙”。

  在巴士站设置的“实时巴士抵站信息显示屏”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它是一个让两家公司的信息和服务结合的平台。

  新捷运和SMRT企业其实各有一套信息,但它们基本上是“各说各话”。笔者记得几年前曾到SMRT网站查询该如何从A点搭巴士或地铁到B点,但由于SMRT未提供相关的直透服务,结果系统竟建议我改搭SMRT德士,让人啼笑皆非。

  在2012年来临之际,作为一个公交使用者和采访交通线新闻的记者,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公交服务能做到真正从乘客角度出发,时刻以乘客为中心。

  政府宣布成立的调查委员会及陆交局和SMRT各自成立的调查小组,在设法找出地铁瘫痪的导因时,也应从更宏观和深层的角度探讨地铁基础设施规划和公交经营模式等根本问题。

最重要的是,监管当局须确保有盈利动机的公交公司不能一味追求利润,务必要实现一套更健全的监管框架来保障乘客的利益。
  大家都不希望在崭新的一年里,每次搭地铁出外时还得心惊胆跳、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随时会受困在车厢内或列车又延误。地铁故障千万不能成为2012年的“新常态”!

leecgye@sph.com.s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