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7, 2012

每六个月一次  “A水准考试”

(2012-01-1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德外长:欧洲将助希腊解决债务问题
[中国早点] 歧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台湾大选] 各阵营下赌注 选民关注是否兑现承诺
[名家专评] 为什么中国需要第二次“南巡”?



留学博客
北京

腔儿

图文/陈葆佳

当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问题而是答案时,就更需要学生质疑答案,在答案当中找出问题。在北大,这样的精神虽然仍不普遍,但是逐渐地,学生通过主动形成学习小组和调研小组得到了另一种学习途径。

圣诞节的钟声和新年的贺词都动摇不了在课室里正为期末考试做准备的那些学生的决心。这次的期末考试正式从节日(圣诞节的第二天)开始,跨过新年,一直到了1月的第二周才结束。许多同学常问我,北大考试期间气氛是怎样的?北大教育都是纯背诵吗?

科目的基础知识点

  先说说第二个问题吧。一直以来大家对中国的教育都认为是所谓的route learning,靠死记硬背地来学习。其实这里有两层考虑:首先在内容上,中国大学本科的教育大致上和外国本科学的内容一样。北大里许多课程用的教材都是被翻译了的美国学者写的教材;即便是中国老师写的书,很多时候也包括关于外国学者的看法,好让中国学生对外界的研究近况有所了解。这么一来,在科目的基础知识点上,中国和外国其实分别不大。

  当然,也有同学问我,既然外国和中国一样,像是经济这样的科目目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知识,又为何要来到中国读呢?再加上在中国学的专业词汇和概念都要翻译成英语才能在新加坡工作环境里有所运用,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确实,因为要保证能以英语和别人沟通,我常常要拨出额外时间用英文再学一次。但与其这么说,不如从双语的角度探讨。如今中国发展迅速,能用中文了解专业科目,未尝不是件好事。另外,即便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点都来自西方国家,但如能在中国学习的话,便有机会探讨与解释世界发展得最快之经济体的社会经济趋势。

  既然内容不是问题,接下来就是探讨教学方式了。的确,中国大学的课室里一位老师和两名助教应付一百多个学生,这样的老师——学生比例对于有效教育而言有它的局限性。老师很难让学生在班上发言或提题,而在改作业时也很难将学生的作业都一一读得很清楚。这么一来,教学方式成为了一种单向信息输出,唯有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培育思考能力,其弊端还包括不能让学生培养提问和发言能力,同时使学校里形成对周围事物缺乏探讨和质疑之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但与其说我们就得安于现状,事实上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肯求上进的学生而言更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平时我们提倡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让老师通过指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但当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问题而是答案时,就更需要学生质疑答案,在答案当中找出问题。在北大,这样的精神虽然仍不普遍,但是逐渐地,学生通过主动形成学习小组和调研小组得到了另一种学习途径,老师们也渐渐地改正教学方式,在课间、课下都和学生交流,讨论实事。

  这样的教学思维转变也就体现在了北大考试方式里。

关注期末考试

  很多时候,在北大的新加坡人常常开玩笑说我们每6个月就考一次A水准考试。因为大家对期末考试非常注重:它是一次性地决定你对科目的了解,而这里没有分数等次的区分(即85以上是A、80以上是B),分数则是绝对性地影响着你的GPA基点(即每一分都会对GPA有所影响),所以每个人对分数的敏感度难免会比较高。再加上班上都是最优秀又是刻苦学习的中国同学,考虑到每个科目的正态率和有限的优秀率,因此大家面对期末考试时还是带着一定压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