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5, 2012

桂兰街

(2012-01-03)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目标
[名家专评] 黄彬华:金正恩遇到了幸运之神
[中国早点] 救助还需灵活多元
[中国政情] 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天南地北
王振春

  桂兰街,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

  童年时到铁巴刹、白沙浮,常从这里经过。

  桂兰街的全名叫陈桂兰街,但很少听人这样叫过。广府人大都叫桂兰街,福建人则叫桂兰巷。这条街又长又大,两边是三层楼的店屋,路上的车辆又多,明明是街不是巷,为什么叫桂兰巷?

  桂兰街也好,桂兰巷也好,是为了纪念当时的一个福建殷商陈桂兰而得名。

  上世纪50年代,我住在海南一街,常在早上陪妈妈走进桂兰街的一条小巷,小巷里别有洞天,小贩大声叫卖,顾客讨价还价,热闹得很。原来,桂兰街的小巷,有个如此热闹的小巴刹。

  一进小巷,便有走进巴刹的感觉。两边的地上,一摊接一摊,卖的都是豆芽、豆腐之类。有对老夫妇,老家好像和我母亲同一个村,又同样姓严,我们一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和他们买虾米、蒜头等。

  桂兰街有两个通到巴刹的小巷,一个在大马路那端,一个在美芝路这边,我跑较多的是靠近大马路那端的小巷,一个星期不知进进出出多少回。

  所以,对桂兰街,一点都不陌生。

 1990年,桂兰街拆了,但只拆一边,另一边保留,重新装修。被拆的那排店屋,走入了历史,一了百了;保留下来的这排,像失去了作伴几十年的亲友,今后要在风雨岁月中,守着百岁高龄的桂兰街。
  最近到桂兰街跑一回,被拆掉的那排屋子没发展,空地一块,通往巴刹的那个小巷,还留下少许痕迹。我告诉自己,童年时代,我和母亲就是从这条小巷走进巴刹的。

  被拆掉的那排屋子,其中有一间是文化奖得主英培安的家,三十年前我到过,印象最深的是,屋子里的书架又高又大,摆满了书,整个墙壁一片书海,爱书的我,心中赞佩不已。

  从培安的家出来,走到桂兰街的路口,面对大马路的,是大新酒楼。那时孩子还小,曾带他们去吃过点心。大新酒楼的对面,是中佛药行,再往前走,便是连城街。

  连城街还算幸运,两边的店屋没有被拆,虽然经过美容手术,变成了漂亮的大姑娘,整条街披上艳丽的新装,风姿绰约,但昔日连城街的乡情,老街的沧桑美,永远找不回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